杨绪国慢慢地上了车,不慌不忙地骑着,骑不动时就用脚点着地,然后再骑。他心里缓缓地想到,傍晚时将与李小琴一同回庄,回庄的路有十五二十里呢。想到此,不由得有些心悸,车把扭了几下,险些撞了一个卖桃子的老头。他想,他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走火入魔了吗?又有些恼怒,发泄似的揿了一气铃,叮叮地乱响了一阵。好容易挤出了大道,骑上一条小巷,到农业局大院里找到了一个当干事的熟人,再一起去批化肥。化肥批到手后,日头才刚到中天。那熟人也没强留他吃饭,他只得自个儿到街上吃羊肉煎包。坐在油腻腻的桌子边,等着煎包揭锅,望了太阳下卖菜的乡里人,他忧愁地想:这满满一下午时间到哪里去打发。他吃完了四两煎包,没有目的地在很毒的日头底下走来走去的时候,他觉得事情有些特别起来,心里惴惴的,就好像是发生什么异常的事情了。他就这样“别别”地心跳着,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穿行,日头几乎将他烤焦。他就去喝凉粉,又去买掺了颜料的甜水解渴。而日头就像停住了,一动不动。他的情绪渐渐急躁,绝望起来,他想事情怎么会变得这样糟糕!终于到了约定的时间,他的精神已几临崩溃,狼狈不堪,一心只想赶紧回家睡觉。走近约定的地点,是一座桥头。桥下的水早已干了.人马大都从桥下过往。远远就看见李小琴伫立的身影.好像换了一身衣服,鱼白的短袖褂,鱼白的棉绸长裤,肩上背了一个花布包,手上还提了一个饭盒。
李小琴在此等了已有一时,在街上她听见了消息,说是招工即将开始,推荐表已来到县里,不几日就往公社发了。她心里如一团乱麻似的,无头无绪地站在桥头。日头斜斜地照了桥下,金黄金黄的一条干河,车马在金光里游动,她不由颓唐地想道:一切都没有什么意思。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桥下还是一条绿河,岸边生了青苔,女人们在这里槌洗衣服,“梆、梆”地传了很远。她觉得十分疲倦地几乎不想回大杨庄了。这时候,她看见了杨绪国正夹在赶集回家的人群中间,向这边骑来,他瘦瘦长长的身子骑在自行车上,勾着脖子,很像羊群中的一匹骆驼。他徒然地揿着铃,企图挤出人群,前后左右的扁担和筐子妨碍着他,他好像挣扎一般扭动着前进。
杨绪国焦躁得很,恨不能一步抄到桥头。等他终于来到桥头,脚步却又迟疑起来。李小琴正望了桥下流水般的车马出神,低头垂眸的样子令他蓦然心动。他下了车来,检查了一下车链,又捏捏轮胎,试试有没有跑气,然后就轻咳了几声,推车上了桥头。直到他走到李小琴身边,李小琴才惊醒似的回过头来,眼神恍恍的,却又一笑,说道:
“办完事了?”
“办完了。”他说。
“还顺利吗?”她笑盈盈地又问。
“还凑合。”他说。
“我等你好一时了。”她说。
“事情很难办,人也难找啊!”他解释道,慢慢地与她说着办事的艰苦,心里渐渐地镇定下来。
“亏得是你哪!”李小琴听完之后说道,就从兜里掏出一盒东海烟,送到他面前,他伸手正要去接,她却轻轻一收,说:“给你的吗?”
“送我面前,不给我?”他笑着问。
“送你面前,让你看看。”她噘嘴道。
“看看还不给我?”他瞅着她笑道,心想:这城里人怎么回事,只待了一日,脸就白了好些。
“看看也不给你,”她也瞅着他笑,心里则想:“这乡里人怎么的,到了城里就这样面红耳赤,青筋暴突的。
“给不给!”他去捉她的手。
“不给不给!”她将手拧在身后,不让他捉,身子却朝他挺了一步。
“不给就不给。上车走家吧。”他放下手和解道。心里有了底。
“走家就走家。”她跳上了车后架。心里也有了底。
他们两人都有些快活,一整天折腾的疲劳全都烟消云散,好比清晨起来那样爽朗。他们一溜烟地下了桥头,上了大路。路边的黄豆已经结豆荚了,风一吹,有“嚓啷啷啷”的铃响。太阳从地边上落了下去,半个天却映红了。路面上有许多深深的车辙,自行车从车辙上压过去,一颠一颠的,李小琴就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