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嫁则已(18)

2025-10-10 评论

    女孩儿们静了两秒,“轰”地大笑。惟个子只有一米五四的小胖护士反应不过来,急得向左右连连发问:“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没有人理她,都笑得顾不上了。笑毕,又相互感慨:“这男的和女的还就是不一样啊!”
    陶然做总结道:“男人,没劲!”
    谭小雨附她耳边小声说:“——徐亮例外。”
    陶然警告她:“回避啊!”
    谭小雨笑曰:“保证!”
    护士长李晓端着饭盒曲曲折折走来,给了谭小雨一张小条:“上午有你电话。这是电话号码。”李晓的嗓音属女中音,护士们都说,她要是去唱歌,赛得过关牧村。当然这里面不无奉承,但李晓嗓门粗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光粗,还带着点磁性的沙哑。作为女人,要搁从前,这绝对得算生理缺陷,而今却成了时尚时髦。为此,李晓骄傲而且庆幸。庆幸就自己的年纪来说,还算抓住了这个好时代的尾巴。李晓今年年方三十八。
    ……
    2.一问三不知
    刘会扬约谭小雨看话剧,周末,首都人艺剧场。其心意再明显不过,谭小雨便有点犹豫。就是说,她有点想去。她对“十七床的那个孙子”——陶然语——很是有一些好感。每每想起他蹲在地上撩水给他奶奶洗脚的样子,她心里就会暖融融的。当然她没有当场答应,毕竟这不是小事,至少先得跟妈妈商量一下,于是,她回答刘会扬说:“周末晚上我还不一定值不值班,等我问问护士长看。”
    对此,妈妈的第一个问题一如世界上所有的妈妈。
    “他是干什么的?”
    尽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属应受到批判的传统范畴,可是话说回来,凡能成为“传统”,就必有它形成存在的根基,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等等,就“这一个”传统而言,甚至可能还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所以,仅仅靠批判很难从根本上将它摧毁;所以,妈妈们在为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必然会沿袭那个一直在受着批判的传统,将这个问题放在首位。
    “在一家房地产方面的什么公司。具体干什么我还没问。”谭小雨喃喃,不觉的就有了一点心虚。
    妈妈不放松地追问:“收入多少,大概?”
    小雨答不上来,答不上来就不高兴,并且要把这不高兴归罪于妈妈。她叫起来:“怎么还没怎么呢,就问人家的收入,不礼貌!”
    面对着如此的冠冕堂皇,妈妈也没了办法,又不能就此撒手不管,便采取迂回政策。“那,他老家是哪儿的?”
    “山东的。现在一个人在北京。”
    “住在哪儿?”
    “不知道。”
    “要不,叫到家里来,我帮你看看?”
    “不行不行!”
    这个小雨妈妈也觉着为时早了,停了停,道:“那我就说不出什么来了。你这边一问三不知,就是个挺能聊得来,有些方面挺一致。……”
    于是小雨说了:“陶然看不上他。觉着他,怎么说呢,那些主要的方面比较一般吧。”
    “哪些主要的方面?”
    小雨做了个手势:“就那些方面!”
    小雨妈妈却坚持要说清楚:“才华,地位?”
    “差不多吧。”
    “这些当然重要,但一味追求这些也不行,我不就是个例子?”
    “哎呀妈妈!你不一样,你们不一样。爸爸他主要是,太忙!”
    “他太忙。工作需要他,病人需要他,学生需要他,同事需要他,但是他不会不知道,作为他的妻子,我也需要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难得在家陪我,就是在家,也不陪,你看到的,天天天天,撂下筷子就进他的屋。要赶上晚上灵芝上课,你值班,我在家想上个厕所都难,不到实在过不去了我不愿意叫他,因为我知道他不愿意。……”
    小雨心里非常难过,恳求妈妈不要再说:“好啦妈妈,好啦!”
    妈妈见女儿如此,便不再说,故作轻松地道:“当然啦,也不能因此就找个笨蛋丈夫是不是?这事儿啊,有点像买东西,得找一个最合适的性价比。”
    小雨微微皱起了眉头:“怎么才是最合适的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海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