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多事(48)

2025-10-10 评论

    五十年代中期一件大事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此前,贝利亚的处决,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被赫取而代之,苏联医生集团的平反等等,已经令人觉得苏联有了事。我们听了各种传达报告,学习了中国党政治局讨论、人民日报编辑部撰写的专文《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些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退党。文艺报发表文章批判退党的美国共产党员作家法斯特。巴金写了一篇,对法还是比较客气的。紧接着,文艺报便以“呸,叛徒法斯特!”为总题发表了声讨组文。波兰、匈牙利的事件使我感到意外与沉重,我觉得没有比发生这样的事件令富有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更难过、更沉重的了。伊姆雷·纳吉最后被处决,更使我认识到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你死我活、“不作铁锤,便作铁钻”(季米特洛夫语)的性质。参预了事件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艺家卢卡契被宽大,保住了命。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说:“卢卡契本来是呆在书斋里的,现在,回他的书斋去吧……”令人欷歔。返顾自身,我益发感到自己与自己一类人的软弱渺小。
    都说是希望在中国。我记得曾任团中央副书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的名言,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浪中,中国党最稳定。因为中国不搞个人崇拜,中国不搞肃反扩大化,中国不搞给领导人祝寿,用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等等。彭真同志还说,祝什么寿?过一年离死亡近一点就是了,还祝寿,低级趣味!
    而毛主席这时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双百方针更是为社会主义学说开了新生面。这时提出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令我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曙光。
    毛主席对《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说了话,我当然感恩戴德,心里三呼五呼万岁。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这仅仅是毛主席对我个人的恩典。毛主席嘲笑苏联《文学报》转载了陈沂、陈其通、马寒冰等人的实质为批判“双百”方针的文章,而南斯拉夫的一家报纸转载了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是人以类聚,方以群分。不是正说明,毛主席既反“左”也反右,厥执乎中,正确无比吗?
    紧跟着却转入了规模空前的反右运动。我的精神不再高调,我处于守势。我对报纸上揭出来的那些“右派”,并没有那么大的政治肝火,我怕。我会出事吗?我问自己,我不明白。我忽然想起一句不伦不类的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时还没有此后的发展,叫做“没有苦劳,还有疲劳”。
    我不安地苦笑着,不妙,实在不妙。

    1957年11月,领导通知,我回团市委参加运动。团市委主持工作的书记张进霖同志对我直言,要解决我的“思想问题”。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诚然,党太英明了,我就是有“思想问题”。否则,一向指向哪里打向哪里,积极带头的我,为什么在反右运动中觉得那样勉强?甚至有点格格不入?我多么愿意清除掉所有的格格不入和勉强为难啊。
    这时全国的反右运动已经开展起来,我的感觉是目不暇给,日新月异,眼花缭乱,而运动也有点横冲直撞,莫知就里。一次我接到通知去团中央礼堂参加对刘绍棠的批判会。刚坐下,有人在背后拍我的肩膀,回头一看正是刘绍棠,我不禁魂飞天外。会上另一位青年作家,熟人D发言精彩,对刘的批判文情并茂,揭了刘也检讨了自己,还告诫了丛维熙,语重心长。他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掌声。主持会议的老作家老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作者、诗人G作手势制止了鼓掌,说是不要鼓掌了,D业经所属单位研究定性,乃是右派分子。大家目瞪口呆,D登时怔在了那里。离奇的是过了不久,传来消息,G老师G领导也划成分子了。
    我惶惶不安,直到去团市委参加运动,我反倒觉得有了着落。团市委的干部大多来自地下党里的大、中学生党员,文化高,年纪轻,经过地下斗争的生死考验,立场坚定,积极进取,善于分析,热情敏锐,弱点是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凡是运动,一到团市委,都如火如荼。1952年春三反五反后期,有个民主补课阶段,即发动各单位群众给领导提意见。不论是(中共)市委区委,都正常地进行完了,团市委则群情激昂,热泪盈眶,把领导斗了个不亦乐乎。团市委搞的反右,也是十分刺激,我去报到的时候,机关揪右派的指标早已超额完成了,仍然不断扩大着战果,一张又一张足以吓死人的从政治上下毒手的大字报贴到了墙上。在团市委,反右派是真正成了群众运动,火上浇油,欲罢不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