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回忆录写到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从1953年开始写作以来,我的回忆太围绕着个人的遭遇了。其实我比较不喜欢一味地说个人那点臭事,委委屈屈,得得失失,恩恩怨怨,酸溜溜,灰溜溜,叫苦连天。尤其是一个写作者,如果他的写作离不开个人的那点得失悲喜,离不开他个人周围三尺三方圆的那点破事,烦人不烦人,丢人不丢人啊。
还是放眼世界,放眼中国吧。五十年代,开玩笑吗?新中国,土改镇反,整顿财经,平抑物价,解放海南岛,进军西藏,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立足未稳的新中国顶住了强大的美国战争机器,别了司徒雷登,再评白皮书,中苏友好,斯大林逝世,第一次全国人代会,制定宪法,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思想改造,高校改革,批判《武训传》、胡适、俞平伯,潘查希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五年计划,三大革命运动,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五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十五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多少雄心,多少举措,多少新章程、新招数,多少尝试,多少胜利,多少远景!天行健,自强不息!
我的青春是高调的。苏式的说法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时代的荣誉、智慧和良心,磐石般的团结。中式的说法是,照到哪里哪里亮,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人民江山万年长。我经常处在满意、赞佩、自信、骄傲、服膺、掌握着历史的舵轮、战斗在最前线的自我感觉之中。
清除了北京市区的垃圾,修起了王府井百货大楼,建设了会刹海体育场,什刹海游泳池,交道口与新街口电影院,取缔了妓院——见记录影片《姐姐妹妹站起来》,取缔一贯道——见记录片《一贯害人道》,都令我和许多人欢声载道。
批《武训传》我始则没有想到,因为我初看此影片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尤其是王蓓饰演的小桃,这样一个自我牺牲的女性更使我感动。后来批起来了,杨耳即许立群撰写了有力的批判文章,更使我如醍醐灌顶,许立群是团市委第三任书记,开始是荣高棠,他为团市委号了房子就走了。第二任是李昌,我就是在李昌时期调到团市委的。第三任是许立群,他文质彬彬。他去东德作过一次访问,回来讲得我们热血沸腾,两眼放光。
《武训传》是批得“体无完肤”了。武训与小桃,尤其是小桃在银幕上的形象,仍然使我悲伤。我还看过王蓓饰演的蝉娟,在话剧《屈原》中,同样善良、纯洁、悲剧式地献身。后来我知道,她嫁给了作家白桦。
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使我大受鼓舞,对于小人物的支持使多少小人物包括王蒙跃跃欲试。
批胡适离我太远。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无论如何不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包括反动意味。我早就读过鲁迅讥讽胡博士的文字,对胡没有什么好感。我只是感觉到,我这一代人太幸福了,选择了革命的这一代人就更是史无前例地幸福。而前几代或者说是此前的所有的中国人太倒霉了。我至今记得茅盾谈思想改造的一些文字,他说,他们这个年龄的人的思想,好像一只旅行箱子,上面盖满了各地的图徽标记。而革命的新思想,也盖在上面了,与各种陈旧的痕迹混在一起。
批胡风我比较震惊。早在解放前夕我就从香港的左翼出版物上读到了党的文艺理论家与胡风论战的文字,未得要领。变成反革命集团我则始料未及,并想斗争太严酷也太惊世骇俗了。
毛主席的关于合作化的文字催人奋进。例如作家秦兆阳深受农业合作化形势的鼓舞,写了热情洋溢的长篇小说《在田野上,前进!》一次印30万册,大量发行,到处可见,后来还降价出售。
除四害,打麻雀,我有幸亲历,人们站在房顶上,敲锣打鼓,竹杆乱舞,喊声震天,使众麻雀惊飞,无地可落,眼见着只只麻雀过劳心脏破裂,坠地而亡,真是一大游戏,当然,从飞鸟保护的观点看,这样做太残酷了。那段时期,北京的许多副食店出售“炸铁雀”。我听过传达,毛主席对此还是留了活话的。他说,如果最后认为麻雀不应消灭,也不要紧,从国外进口一批麻雀就是了,他讲什么都是举重若轻。
敲锣打鼓,庆祝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宣告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全胜利,也令人额手相庆。只是过去我认为社会主义至少要够得上苏联的架式,拖拉机呀,康拜因呀,重工业呀,托儿所呀什么的,中国这么快就社会主义了反而令我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中变得冷静了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