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湘江的水陆洲上,他曾雄心勃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时他年轻气盛,是怎样一种心境啊!视诸侯如粪土,立志主宰大地沉浮。那时的一切都不在话下。风风雨雨十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毛泽东只能躺在摇摇晃晃的担架上,要走向哪里,未来的命运如何,他都不知道。这么一想,他浑身上下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透过灰蒙蒙的夜空,他似乎又看到了湖南的山、湖南的水。是湖南的韶山湘水养大了他,是这一方山水给了他勇敢的性格。正是这种勇敢的性格使他走出家门。长沙市郊40里外那个韶山冲里,孕育着一个伟大而又不平凡的生命。这个生命顽强地抗争着。韶山冲距长沙仅40里路,可在当时,却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毛泽东一直活了20年还没有去过一次长沙。
毛泽东的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没有一个不是想发家致富的,他们视土地如生命,视发家为毕生的事业。毛泽东的父亲下定决心让毛泽东读书也是从一个农民的角度考虑的。父亲需要家里能有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因此提高毛氏家族在村中的地位。
毛泽东从会走路时开始,便在地里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与庄稼为伴与土地为生,他从小便了解了什么是劳作,什么是农民。毛泽东7岁时开始读私塾,那时私塾都是一样的课程,从《百家姓》开始,最后又到《论语》、《孟子》、《左传》……
后来他又考上了湖南长沙的师范学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有机会从韶山冲走出去。他还记得上学那一天,父亲把他送到村口,他身背行囊,手攥一把油布雨伞,用稚气的目光打量着身后的土地和父亲。父亲那双苍老的眼睛里满含的是希望,他转身向前走去,走在父亲那双苍老的目光里。
童年的毛泽东最崇拜的是母亲。母亲和所有传统中国农村的女性一样,善良而又勤劳。母亲的善良体现在,她把家里的米饭经常送给那些饥饿的农民,这一切当然要避开毛泽东的父亲。母亲信佛吃素,这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在他年幼的时候,毛泽东因惊吓而生病,这时的母亲便用一碗米,一块布蒙在上面,为毛泽东叫“魂”,那一声声亲切又善良的呼唤,使毛泽东似听到了一首无比美妙动听的催眠曲,安然地睡去。不知是母亲的招“魂”起到了作用,还是他睡觉的作用,反正他的病一次次在母亲的叫“魂”声中好了。母亲就是他的上帝,他崇拜母亲。到了他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为了这个家的操劳终于病倒了,毛泽东为了使母亲的病早日好起来,他走出韶山,几步一拜,一直拜到100公里外的衡山,他的虔诚没有感动佛,母亲最后还是病逝了。这给毛泽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也许就是从那以后,他不再那么信奉佛了,即便信也是将信将疑,但佛教的思想无疑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促使毛泽东思想成熟起来的温床,他在长沙读了5年的书。给他思想带来深刻变化的是杨昌济教授。杨昌济教授留学日本和英国,集中、西于一身,被誉为“长沙的孔夫子”。毛泽东认识了恩师徐特立也是在这所学校。还有一大批和他志同道合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等。
在长沙长达5年的求学中,不仅使他熟知了“孔子”、“孟子”,还使他知道了西方哲学,西方的政治、历史、文化,从孙子兵法到孙中山的改良思想。
毛泽东如饥似渴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轰轰烈烈,虽然中国不是第一次大战的参予国,但“一战”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读到《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很晚,就是后来看到了,他研究的也不是那么详细,这成了后来在苏区中那些留苏派的一个话柄,后来受到排挤,而放弃军权就不足为怪了。
毛泽东一直深信,中国是中国,俄国是俄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固然是成功的,可中国再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未必行得通。直到后来,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一套理论,都是他在深入了解中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在试图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方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