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兹伯里在写到毛泽东这一段时曾说:
……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进行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来到北京。几个星期之内,他便开始读《新青年》杂志里李大钊的文章和谈话,从此一头扎进了马克思主义。由于没有中译本,他到1919年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他已经全神贯注于俄国革命了。正如他后来说的:有三本书铭刻在我心里,建立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卡尔·考茨基(列宁的死对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缔造者)的一部著作,书名他已记不清;以及一位名叫托马斯·柯卡奇粗制滥造的作品《社会主义史》。他对马克思知之不多,但认为这是他信仰的东西。他同60年代一些激进的美国青年不无相似之处。这些美国青年连毛泽东的书一行都没有读过,却自称为“毛的主义者”。
毛泽东开始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他倒相信门罗主义,他也没有摒弃乔治·华盛顿的楷模形象,依旧相信美国及其革命的进步性质。他同许多中国青年一样,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克鲁泡特的强烈吸引。
湘江使毛泽东想起了许多的往事,湘江使他长大使他成熟。就是他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湘江孕育的。虽然他们的相爱是在北京,那时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也是从那时起,他才开始投入到革命活动工作的。因为志同道合,他们相爱并最后走到一起。后来又一起离开北京,回到了长沙。但他和杨开慧的结合,并不总都是幸福的。杨开慧和所有多情的女性一样,过分地依恋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这种过分的依恋很恼火,甚至厌烦,他想成其为事业,这种儿女情长无疑影响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毛泽东又不好直接说出这种心情,便写了一首诗赠给杨开慧: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这首诗让杨开慧误解了,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
也就是从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便开始产生了裂痕。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吵架,那时,毛岸英刚出生不久,毛泽东要出门远行,杨开慧不想让毛泽东走,但又不直说,却让毛泽东带上孩子一起走。毛泽东感到恼火和好笑。最后毛泽东还是愤然出走,也就是那次出走,他写下了那首不知何滋味的《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堪那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杨开慧,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这种情爱使他的内心道不出无尽的滋味。就是到了井冈山和贺子珍结合,贺子珍年轻漂亮,在生活上对他的悉心照料,也不能使毛泽东忘记杨开慧。那是他的初恋,有着他更多更深的记忆。后来他才明白,杨开慧就是杨开慧,贺子珍就是贺子珍。到了后来,他把贺子珍送到苏联治病,也不能不说和他的这种复杂心境有关。
1930年11月24日“长沙事件”,革命烈士惨遭杀害。这件事曾轰动了全国。杨开慧被杀,与毛泽东率领队伍两次攻打长沙有关。毛泽东当然明白杨开慧是为谁而牺牲的。
毛泽东在即将到达湘江东岸的时候,想到了杨开慧,想到了这次征途。
在征途上,这些天有很多下层的红军指战员认出了他。那一次,他正坐在一个山坡上休息,山脚下是一条清泉,不停地汩汩流过。大约有一个连的战士也坐在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休息,有几个战士用铁碗在山脚下喝水,路过毛主席休息的那棵树下,认出了他。有一个老兵低声惊叫了一声:毛主席!还有几个新战士显然早就知道毛主席这个人,可惜没有见到过,听那个老兵这么一叫,也惊奇地朝这面看。
那个老兵这么叫了一声之后,毛泽东微笑着冲那个老兵招了招手,离开红军岗位之后,他还是第一次这么近地面对这些红军战士。
那个老兵走过来,手里捧着一碗泉水,到了近前激动地说:主席,喝口水吧。
毛泽东一直微笑着,他伸过手接过了那碗水,此时他并不渴,但还是喝了几口,把碗还给老兵之后道:这水真甜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