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士兵与军官的惟一区别就是上衣多了两个口袋,不管是军区司令,还是边防哨所的一个小排长,他们的着装都是一样的,军官只比士兵多两个口袋而已。刘双林的意思是想让方玮注意到自己是名真正的干部,可惜他的目的没有达到。
刘双林可以说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从看到方玮的第一眼起,就有了接近她的愿望,甚至想到了以后。如果他和方玮真的有点儿什么,那么他的一切就可以说天上人间了。此时的刘双林已经把自己未来的生活主题先行了一步,具体的过程那得随行就市了。正如他当年刚当兵时,惟一的目标就是提干,结果他的目的达到了,至于过程他说不准,但他知道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刘双林是接这批新兵的排长,在未来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也将是新兵排长。这是每个刚提干的军官的必修课。因为那些资历老一些的排长,对训练新兵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新兵训练比带那些老兵会吃许多苦头,费力也未必讨好。刘双林在新兵分班、分排时,有意把文艺路那几个兵分到自己的排里。
这批兵是师里报的名,女兵很少,才八个人,只能编成一个班。这个班只能混编在男兵排里,刘双林就是这个混编排的排长,这个排还有乔念朝这些来自文艺路的兵。
新兵开始训练的时候,刘双林才意识到,这些兵真的不那么好带。其他排的新兵都是工农子弟,对部队很敬畏,对排长更是畏惧,这是他们来到部队后第一次近距离接近部队的首长。他们听话,又表现良好,他们要在部队里踢好头三脚。而那些文艺路的兵呢,因为没有
这种感受,他们从骨子里不把眼前的小排长当回事。他们不是不尊重领导,而是提不起兴趣;他们不是不执行排长的命令,而是少许多热情。这样一来,这个排和其他排就有了差距。其实每位排长都在暗中较劲儿对比,自己的排训练拔尖了,领导自然对带这个排的排长有一个好印象,认为这个排长有工作能力,虽然新兵连是临时单位,新兵训练结束,不管是排长还是班长都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但他们的鉴定是由新兵连临时党支部来写的。无形中,各位新兵连的排长们也都在暗中较劲儿。
全连集合的时候,文艺路那几个兵总是不能雷厉风行,他们睡眼惺忪,一边系着扣子,一边向外走,这就比奔跑出来的其他新兵慢了半拍。刘双林这才意识到,自己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的代价将是惨痛的,但咬定青山不放松,塞翁失马,谁知道是福还是祸呢?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要想尽一切办法给方玮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师里的女兵不是话务班的,就是师医院的,他是基层连队的排长,平时是很少和话务班、师医院那些女兵打交道的。如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仍没能给方玮留下印象,未来的日子里再想接近方玮就难了。刘双林在这三个月里,一定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单纯就好,他怕的就是复杂。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刘双林决定找对象就要找方玮这种家庭出身的。他从救师长夫人和女儿的事件中尝到了甜头。
刘双林接近方玮的办法很古朴,也很通俗。
在每日的训练中,文艺路这些兵们似乎都不把刘双林这个小排长放在眼里,新兵训练最
基本的无外乎就是列队跑步、左右转,或者是看齐、稍息这些东西。军区大院的乔念朝、方玮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他们上的是“八一”子弟学校,就是军区大院子弟学校,这所学校与别的学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军事化管理,时不时地还要军训一两个月。新兵连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他们小学时就已经完成了。因此,这些老掉牙的科目对他们来说不足挂齿。他们不像那些工农子弟,对这一切正新鲜着,他们利用训练休息的时间都在虚心地请教着刘双林。这些大院的孩子,休息的时候就在操场上打闹成一团,这种集体生活,仿佛又让他们回到了学生时代。
刘双林无法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权威。方玮在队列里,似乎从来也没有正眼瞧过刘双林,刘双林长得又黑又瘦,他在他们的眼里,也就是个牌位而已。
大院里的这些新兵,尤其是方玮对待刘双林的态度,让刘双林觉得自尊心大受伤害。他明白,这些兵跟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想在部队干就干几年,不想干了,回到地方照样有好工作等着他们。也就是说,他们不用努力,照样比自己强。他现在是排长了,不敢说自己以后转业准能找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他就会被安排到县里的复转军人安置办,说不定就回到公社,公社的干部过的仍然是农村人的生活。刘双林一提起那样的生活就感到害怕,从小到大,他简直过够了那种人下人的日子。他现在已经是排长了,他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他一边向往着城里人的生活,一边仇视着城里人。他仇视城里人一出生就比自己优越,不用努力,也不用受苦,就什么都有了。尤其是文艺路那帮新兵,他们看他的眼神,让他感到既自卑又难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石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