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玉被赋予德行的时候,当它作为宫廷中或者社会上流非常重要的礼器当中的时候,它就体现了它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把玉纳入一种道德规范。此后,玉就走下了神坛。它从早期的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德玉文化。玉开始逐渐走入民间,首先普及到上层社会。
完璧归赵
我们都非常熟和氏璧的故事。《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识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马上知道这块玉好不好。因为我们知道,有点像今天的“赌石”。一次他得到一块非常好的璞玉,却没有人认,历经三代楚王,他最后把这块好的璞玉献给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将其雕成了一块稀世美玉――和氏璧,卞和的名字命名。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很希望得到这块璧。为什么呢?首先这块璧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质价值。当时秦国希望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价值连城”这个词汇的由来。秦国强大呀,赵国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国宝献出去,于是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把这块璧带回来了,成语“完璧归赵”就是这么来的,今天生活中还时常应用。但是赵国的胜利是一时的。因为秦国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宝贝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玉器中数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作伪也就多起来。前些天还看一个人来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您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你这块玉是个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个事对我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到,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的边缘都是非常清晰的。简单地话叫非常利。可你看这块璧,边缘全都是圆滑而模糊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块璧是作伪的。我们说的这个作伪,先不管是今天的作伪还是历史上的作伪,但可以肯定不是汉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种,或者说数量最大的品种,也应该注意细节。你连细节都没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亏。
谷纹璧
新时期时代的良渚文化就开始有玉璧了,那时候是个素璧,上面没有纹饰。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璧上有一颗一颗像谷子似的凸起为什么会出现谷纹璧呢?首先跟农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为主民族。要靠地里种粮食为生,不靠狩猎为生。五谷杂粮,有稻、黍、稷、麦、菽,老玉米。老玉米是16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历史上中国没有。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有什么不解的关系呢?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龙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谷子丰收。农民肯定都希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秦代玉器之猜想
我们一般特别愿意把秦汉连起来说,秦代和汉代挨着,但是玉器收藏中,除了专业的书籍,一般都不谈秦汉,只谈汉代。因为秦代的享国时间短,只有十五年,常被忽略不计。秦代有没有玉呢?肯定有,史籍上有记载。但今天能够确定是秦代的出土玉器非常少见。十五年对于人的一生是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文明史而言,就太短了。所以在文物鉴定中,要把这十五年的玉器剥离出来,非常困难,必须得有明确的发掘报告。
史籍记载中的秦代玉器非常丰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言"。说得很清楚,刘邦拿下天下,进入了秦代宫殿库房,看到数不清的金玉珍宝。这就证明当时的秦代有大量的玉器。如果有幸能看到秦王陵的发掘,我想里头一定有我们不可想见的珍宝,一定有大量的玉器。今天能看到的皇帝陵墓,比如十三陵里的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墓,那是国家下令发掘的墓葬,现在建成了定陵博物馆。不知到我们这代人还有没有眼福能够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也可能下一代人,再一下代人,当国家有能力正式发掘的时候,我们才能一睹秦玉的风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