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6)

2025-10-10 评论

    玉玦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一次约见是非常危险的。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要杀掉刘邦,他怎么示意呢?他拿的是一个玉器,玦。《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写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看见了他举了三次这个玦。玦的用途在这块是让你下决心,让你下决心干掉刘邦。但是项羽没有下这个决心。
    

    钗与簪
    隋代由于享国时间短,文物相对稀少。最著名的隋代文物,大都出自于陕西西安李静训墓。李静训死时只是个9岁的女孩,但因为身份高贵,随葬品非常丰富,等级也很高。其中出土了三件白玉钗。我们今天倒不怎么说这个钗了。过去有金钗、银钗、凤钗,人名里有薛宝钗、金陵十二钗,词牌里有钗头凤。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钗,就是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这三件。
    

    中国古代工艺一般到了宋代,都会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内因引起的,反映到工艺品本身,变得十分实际,一反唐以前的张扬与浪漫,显得收敛而含蓄。
    疙瘩件
    宋代开始,有一种玉器开始悄悄流行,就是我们常说的玉坠。什么是玉坠呢?就是一块玉疙瘩,穿一个孔,可以攥在手中,俗称疙瘩件。过去古玩行里常说:那儿有一疙瘩件,指的就是玉坠。一般的情况下,玉坠都是用籽玉来雕刻的,它随形。不管是雕动物,还是雕植物,看上去就是一个玉疙瘩。也有特好的材料,根本不雕,就是一疙瘩玉,所谓良玉不雕。
    

    这一讲讲少数民族辽金元玉器,少数民族玉器深受汉文化玉器的影响。
    臂鞲
    辽代有很多很特殊的玉器,比如有一种叫臂鞲,只有辽代有,其他朝代都没有,所以一般人都不认得。臂鞲呈瓦片状,又带有一点圆弧,因此早期的发掘报告中将它定名为"瓦状玉饰件"。这个臂鞲究竟是干嘛的呢?是少数民族用来训鹰的,搁在臂上,鹰站在上面,可以防止鹰的爪子抓伤身体。
    

    中国进入明代以后,版图相对比较小。元朝对中国的生产力破坏比较大,所以明初开始,朱元璋非常希望发展生产,过一种他理想中的农村生活。
    粗大明
    明朝对西域疆土的控制力很弱,最好的西域玉料的来源不是很通畅,跟前面的唐代、后面的清代完全不能比。由于它的玉料来源不畅,所以边边角角,过去可能不拿它做成品的玉料都被利用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明玉材料往往都不好,有绺裂、瑕疵,所以过去古玩行里有一句话叫"粗大明",这也是明代工艺的一个典型特点。
    

    中国的玉器到了清代,尤其到了乾隆时期,数量和质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皇上到老百姓,都很喜欢玉器。当时国人对玉器的喜爱程度与今天非常相似,甚至比今天还要强烈。
    于阗采玉
    于阗又称和阗,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是清代玉料的主要产地。清代的前期,大约在1644-1760年之间,清政府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新疆地区,和田玉不能大量运进,所以玉料价格昂贵,数量也没那么多。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回部以后,打通了玉的通道。从那一年起,玉的原材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当时驻新疆的大臣们,每年分春秋两季把玉料运回内地,最少也得几千斤,多的时候上万斤。
    

    玉的标准是什么,古人已经做了总结了,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是玉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这个标准一直影响到今天。什么叫仁、义、智、勇、洁?怎么去理解呢?感觉比较抽象。那么,玉具象的一面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玉的最表象的东西,第一个就是颜色。古人对玉的颜色的记载比较多了,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今天想起来,玉好象没有这些颜色。谁看到过红色的玉、蓝色的玉?其实古人所指可能跟今天有所不同,当时对玉的概念比较宽泛。比如古人说的"红玉"可能是红玛瑙,"绿玉"可能是绿松石,"蓝玉"可能是青金石。今天说玉的颜色,相对来说都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首推白玉、青玉、黄玉,包括青白玉,就是青色和白色之间;再就是碧玉、墨玉;还有花玉,也就是一块玉上有多种颜色。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