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描叙偷钱的经过。
“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著一张红票子——五块钱。”这真是莫大的诱惑。真正下手的情况是“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状溢目前。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偷”的念头。三毛长大之后,仍然是童心未泯,照偷不误。可别误会她是窃盗宵小之徒。(白手成家)里就有一段是叙述她和荷西在晚上爬进总督家的矮墙,用四只手偷挖花的故事。后来被卫兵发现,临机应变,装作谈情说爱的情侣才得以脱身而出。
第三部分刻划偷钱之后的心理。
整个人变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实,母亲发现掉了钱,并没有怀疑三毛,可是,她“样子的确像在发高烧,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用譬喻的手法,夸张地形容钞票烫着腿,在客观上当然不是事实,钞票怎么会滚烫呢?可是在主观感觉上,非如此过甚其词,还真不足以描绘她心里面的紧张与不安。
就在这样“心里有鬼”的情况下,折腾了一整天,最后的下场是“赤着脚快步跑进母亲的睡房,将钱卷成一团,快速的丢到五斗柜跟墙臂的夹缝里去,这才逃回床上,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三毛用回溯的口吻刻划她童年的心境,生动传神,而活现纸上。当然,还钱之后,想到梦想因为胆小而付诸流水,心里面还是酸酸的。
第四部分描叙偷钱事件结束后的尾声。
偷钱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她没有再偷,并且发现,原来姐姐弟弟们都有共同的经验。
这样一次童年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验,在三毛的笔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读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电影一样。没有讲理、没有说教,而寓教化于诙谐之中,耐人寻味。
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唱了支颇为令人心动的歌,说也奇怪,就此一曲便促成一桩千古美谈的爱情故事,其歌曰:
“北方有佳丽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57)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只说歌好,不信有其人,偏偏他的姐姐知道,说李延年的妹妹便有这等绝世的美丽。从此武帝获得新宠。乐师李延年也从此腾达起来,以至于后来招魂相思,弄出一句“何翩翩其来迟”的绝句,也都因为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缘故。
三毛的一段往事,写成万八字的散文——未尝不可视之为小说——题名《倾城(57)》,读之再三,只觉荡气回肠,扰人心肺,一个苦读的学生只怕连她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一幕在她的生活中出现。然而事情毕竟发生了,发生得那么短暂,那么灿烂,那么苦,那么甜,那么死去活来,险些把条小命送掉。
纵观这篇散文,固然由于或然是事实,而觉得愈发动人(其实文学作品,大可不问其是实是虚,只问其合理合情与否便好)。由于灿然迸发了预料之外的情节,展现人性深处一层难以叙述深邃的情结,使人臣服了“爱是一切”的信念。爱,就是一种无需解说的契合。
爱,是性灵堤防的总溃决。
爱,也是孤寂深处唯一可以爆发的火山。
《倾城(57)》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在西柏林苦读的学生,因为度假之必须,要到东柏林去申请许可,半路上,绝处逢生的遇到一位东柏林的军官,承他之助,方始有成。而这位军官,几乎是一见到她便倾倒,但情的流露却极其含蕴、温柔、细致、深刻。全部故事只在于那灵光的一闪。刹那的过程中,却隐藏着某种人世的不幸、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
若以小说视之,这篇《倾城(57)》大约在二分之一以后的部分,进入了急促、迫切的旋律,正是一种“铁骑拼出枪刀鸣”的韵律。类似意识自由流动的告白,完全无需什么脉络轨迹的自然发展,仿佛,人,到这种地步才豁然解脱一切枷锁,奔放出人的本元面目来。在这一部份里,作品只用了“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简捷的语句,做为情节发展和心理描写的基调,一切都要从这根本问题上考量。一种拚死的搏斗,以一个女孩子的情景来衡量那种冲撞,或许只有拚着一死才能做得那番奋斗。“母性最大的光辉,是把死摆在其他任何心爱人的前面”。如此子子孙孙才会绵延流长,倾城(57)主角中的“我”,在当时真是拚死一掷,一切均在脑后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