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了嘴,屋子里静得沉甸甸。父亲的面孔像阴郁的山岩,阅尽人问春秋,只剩了冷峻和思考。忽然,他的眼球朝我转动过来,并且闪烁出湿漉漉的光波。
“你去吧。”父亲挥手,“去看看昭乌达的乡亲们,去看看你的救命恩人常发叔……”
我终于回到内蒙古赤峰市。车站的喇叭正好播放费翔演唱的歌:天边飘着故乡的云,她不停地向我召唤……
于是,我落下一串泪。
赤峰市文联的同志招待我,喝宁城老窖。文联主席王栋说:权书记是我们老政委,当年住过我家。照家乡规矩,立地三杯,为你洗尘。
大杯喝酒,大块吃肉。耳畔轰轰,响着乡音:那时乱啊。苏联人、日本人;共产党,国民党;土匪武装多如牛毛。日本的田中角荣也在这里当过兵。他当首相访华,第一个请求就是喝咱的宁城老窖。回去的当了首相,没回去的钉崎先生参加了革命工作,这是命好的。还有不好的流入土匪:“黑龙”、“银龙”、“土龙”、“海龙”还有“母猪龙”。五龙闹赤峰,手下都有日本人。
我醉了。朦胧中,我看到我的父亲和常发叔在马背上摇晃。绕过一片废墟的“秦营炮队”,走过凹凸荒旷的沙坑坟场,又驰过蒙古骑兵曾经屯驻多年的“东大营”,直奔五峰攒聚的东北方……
赤峰,蒙古语叫乌兰哈达。乌兰,红色;哈达,山峰。红色的山峰。
冰封的阴河、锡伯河、半支箭河在赤峰北桥汇成银辉耀目的英金河。父亲立马桥头,手搭凉棚,顺河东望:波浪起伏的沙包间,一河蜿蜒出没,金辉银辉互映,壮阔而又寂寥。再向东北,五峰攒聚突起,紫峭赤壁,红艺四射,瑞气蒸腾,如霓似虹,恍若神仙胜境。峰顶依稀可见春秋时期燕长城的残垣断墙,峰火高台。激人情满天宇,血沸千丈,赤峰市便因这完全由红色花岗岩组成的五座山峰得名。
“那是赤龙的山。”父亲扬鞭遥指,“不能让母猪龙盘踞。今天要解决彻底。”
60名骑兵威风凛凛。他们绝大多数是从晋察冀出来的老八路,个个身经百战。他们明白政委的话意。“赤龙”是说共产党,“母猪龙”是昭乌达盟有名的土匪头子,手下有百多条枪,盘踞五峰,打家劫舍,侵扰四方。不廓清这些土匪,就发动不起群众,就无法建党、建政、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昭乌达盟上百人的土匪有上百股,不足百人的土匪不计其数。“母猪龙”的地盘卡住了共产党向东北方向发展的咽喉,非解决不可。几经交手,共产党的军队虽有小胜,却无法将这股土匪彻底歼灭。昨夜沙坨村两位老乡来报告,“母猪龙”令村里准备了粮草和猪羊鸡,今晚要来搬运。
沙沱村深受匪害,全村赤贫,没一户财主。父亲率兵马去过那个村子,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裤子穿,冬天只能偎在炕头上。村民们历史上曾奋起反抗土匪虏掠,死伤二十多人,除了继续给“母猪龙”当顺民,别无选择。共产党给沙坨村带来希望,在村民帮助下,两次打击“母猪龙”,消灭了他们十几个人。这次的情报很重要。我的父亲用上他身边的全部精锐—半个连的老八路。决心在沙坨佗村设伏,争取全歼“母猪龙”。
父亲没有多说,撒开马缰,两脚磕下马肚。铁青马凌空跃起,冲下北桥,沿着英金河疾驰。紧随他左右的是常发、陈发海和沙沱村的两位老乡。俗话说,一匹马生风,五匹马生雷。六十多铁骑跟随父亲奔腾,其势地动山摇,隆隆之声响彻昭乌达盟草原。
接近沙佗村时,常发两腿轻夹,脱颖而出。他的马体态修一长、前胸宽阔,有鲤鱼的风度,有松鼠一样的面目,狼一样机警直立的耳朵,宽敞的鼻孔喷出烟一样的气流,通体红毛闪闪发光。具有这五种非凡的特征,古人习惯称其为赤兔马。40年后,骑兵队伍中一名叫马达的红脸汉,仍然谈“马”色变地对我说。“不得了啊,你常发叔的那匹马!有次去林东,他那马蹬起的石头曾打死一名行路人。那以后,经村过镇地他再不敢放马狂奔了。”
常发在村街里招手,骑队便飓风一般卷入村,被老乡径直引去村南的大场院。那是商量好的设伏地点。
那场院建有“千打垒”土墙,墙外一圈老杨树,墙内有一排凉房。父亲率队伍进入场院,察看四周:场院西临一座土岗,其余三面都能望见高于院墙的民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