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一种误会。就像把白面书生包拯误会成黑脸包公,把青年有为的诸葛亮误解成老谋深算的胡须长者一般。他是“岳飞”而不是“张飞”,大有儒将之风。元帅中,他是最会吃,最会玩,笑容常驻,雅气流溢的一个。读书、游泳、打球、下棋、看戏、欣赏电影,他都是行家里手。特别是钓鱼,最能看出人的静气修为,他也表现得最为出类拔萃。老人们流传过这样一句话:贺龙打仗,十战九胜;贺龙钓鱼,十战十胜。
到济南看比武,休息时他与罗瑞卿去大明湖钓鱼。大明湖的老管理人员至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讲得眉飞色舞。元帅和大将军一人坐一个小板凳,相隔不过两米,用一样的钓具一样的鱼饵,可事情就那么怪,贺龙的钩一甩,鱼们就着了魔似地冲过来抢食;罗瑞卿的钩一抛,鱼们就吓走魂儿似地四面逃散。一位老管理人员曾对笔者绘声绘色地介绍:我开始光见贺龙一条一条地往上钓,罗瑞卿一声又一声地骂娘X。后来我忍不住卡了卡表,贺龙半小时就起钩七次,竿竿不空。罗瑞卿起钩五次,竿竿无鱼。罗瑞卿好凶啊,说话骂人都是咬牙切齿的,越火越钓不上鱼,贺老总一直笑眯眯,除了吸雪茄,几乎没有话。他要跟罗瑞卿换位置,罗瑞卿不跟他换,一边骂一边自己另打新天地,换几个地方都不行。临走时,贺龙要分一半鱼给罗瑞卿,罗瑞卿冲着大明湖一指,跺响脚说:“明天我拿手榴弹收拾你们!”罗瑞卿一看就像个军人,一身火药味。倒是贺龙不像。过去传说多,我们都以为他像火药桶,谁知见了他钓鱼,真像个一身雅气的林泉之士,还挺幽默,跟罗瑞卿开玩笑:“我就是沾了名字光,贺龙嘛,龙是管鱼的,大明湖里的龙给开了后门。”
老管理人员讲的虽然生动,其中也有不确。罗瑞卿无疑是位叱咤风云,不乏火药味的大将军。但他并非习惯“咬牙切齿”,那其实是一段历史的证明,是在井冈山斗争中,被子弹打穿腮部,重伤之后留下的后遗症。
贺龙是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的人党介绍人,两个人有很深的私人友情。程砚秋听过许多关于贺龙的传说,是带着神秘仰慕之情拜会贺龙。两次见面后,就曾大发感慨:“我原以为贺龙是花脸将军,真是天大误会,将来京剧演贺龙,应该是靠背武生。”
东交民巷八号,贺龙等四家人共住一院。看电影是四家轮流点片子。《五朵金花》上映后,贺龙点了《五朵金花》。第二次轮到贺龙点,仍然是《五朵金花》;第三次,还是伍朵金花》。其他三家反映了:“老总打一辈子仗,偏偏爱看《五朵金花》。”
其实,这才是符合辩证法呢。
第四次点片,贺龙只笑不做声。于是,大家便都笑了,明白老总的心思,继续放《五朵金花》。女儿贺晓明为他计算过,《五朵金花》前后看过十五遍。这还没计算外出看过没看过。还有《刘三姐》和《阿诗玛》,都是看了又看。看《阿诗玛》时,曾大动感情,两眼湿漉漉地说:“唉,我要是在,派一支部队,再送她一辆水陆两栖坦克,那就好了……”
就是这样一位元帅,他吃罢早饭,踱入院子,踱向那株海棠树便不足为怪他在树下止步,微微侧仰起脸,凝望那满树花开灿似锦霞,久久地久久地不动一动;他的胸脯微微起伏,深呼吸着花的馨香,目光柔和,闪烁出静谧无言的愉悦和爱怜。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情味?许多人回忆起当时那情那景,都禁不住眼圈飞起一层红……
“爸!”女儿的叫声中断他赏花的雅兴,“你看,我把辫子剪”
贺晓明立在门口台阶上,两手叉腰,作一副木兰从军式的飒爽之态,那垂过胸际的长辫子果然不见
贺龙喜欢女孩子留长头发,喜欢女儿梳辫子。他也会梳,比女儿还懂得梳辫子,什么三股辫、四股辫,脱三股、脱四股,从大清朝过来的人,不会梳辫子就像不会洗脸,是不可能的。女儿几次想剪辫子,他都不同意。当年他参加中华革命党,带头剪辫子;现在为了保护东方女性的传统美,他几次劝女儿剪刀留情,留下那属于女性美的大辫子。
贺龙眉毛刚刚紧蹙起来,转瞬间又舒展飞扬,嘴巴和眼睛便都笑成月牙形。这是贺龙的一大特色,一笑就出“月牙”。眉毛是月牙形,眼睛是月牙形,嘴巴也是月牙形:弯弯的,从不会变成圆形。他多数时候不笑出声,可能是年龄大了的原因,一笑便生泪,两个拇指轮替在眼角抹来抹去,笑得越开心,抹泪抹得越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