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困与微行(33)

2025-10-10 评论

    于是,周惠脑子里又浮出那张本来熟悉、现在已陌生的温厚祥和的面孔。跟这位华国锋主席谈什么虽然万千念头跃于脑海,却显然都不是能谈的内容。偏偏思想又总脱不开已有的轨迹:
    其实,中国封建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并不在于他前此考虑的名号、名称、繁文得节之上,而在于延续宗祥。过去两千多年,历代历朝莫不将立储视为制度延续,政体不变的头等大事,正所谓“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开国的英雄们年纪渐大,便一年比一年多地提出“接班人”问题。毛泽东先后选择了刘少奇、林彪为接班人。尤其林彪,如历史上的《金匾遗言》、《遗诏》那样写入党章,立为“太子”,结果是折戟沉沙,“本一摇,天下震动”。据说老人家也因此身体垮下来。最后总算手书“你办事,我放心”。又立了华国锋为接班人……
    小轿车停在人民大会堂北门的高阶下。周惠没有马上动作,沉想尚未结束:到底谈什么?唉,跟着感觉走吧。
    “是周惠同志吧?”旁门转出一名年轻干部。
    “哦,是我。”周惠发现已经进了人民大会堂的北门。
    “我是曹秘书,请这边。”
    周惠被引入东大厅。
    “请稍等,华主席处理完手头的事,马上过来。”
    周惠吸燃一枝香烟。烟力悄悄浮上来,倏忽间冲开一窍:政治笑话不是历史……
    政治笑话是情绪的宣泄,不管真伪,只反映当时当地之民心民意。只有历史才能反映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或曰规律。
    是谈民心民意还是谈……
    周惠吐出一口烟,喃喃出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哟!

    周惠喜欢读史,读史常抚膺慨叹:“文人无行”!
    纵观一部中国文学史,“文人”为了顽强地表现自我,宣泄情绪,搞出多少歪曲历史的“历史巨著”。给古人造冤假错案,也影响后人以史为鉴。
    有“史料”称,清康熙帝的遗诏是“传位十四皇子”,但被“四皇子”改诏夺嫡,将“十”横添一笔杠而成“于”,则“传位十四皇子”就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这“史料”似乎编得惊心动魄又人丝入扣,殊不知清廷外朝与清廷之惯例,均称“皇沁子”而不称“X皇子”。如此看来,这遗诏如何改得?况且皇四子民谊与皇十四子民恢乃一母同胞,民镇居长,如何又谈得上“改诏夺嫡”?连“废长立幼”都不是。
    民镇继位,是为雍正帝。由于治民过严又屡兴文字狱,得罪了“文人”和老百姓,编出“改诏夺嫡”这样的“政治笑话”本不足为怪。“政治笑话”可用来分析民众情绪及意愿,却万不能用来作为评论古人,揭示历史规律的依据。同样例子莫过于秦始皇,灭六国得罪了奴隶主贵族,焚书坑儒得罪了“文人”,筑长城得罪了天下百姓,于是就有了“孟姜女哭长城”。无论秦始皇对统一的中国,统一的中华民族有怎样“盛德煌煌”的功绩,终不及关心“人权”的“文人”造一个“孟姜女”更迎合关心“生存权”的百姓心理。结果秦始皇被骂两千多年,很可能还要被骂下去。
    比秦始皇和雍正帝冤枉的古人就更多《汉纪五十一》里,史官明明记载了孙坚斩华雄,但“文人”更喜欢“武圣”关羽关云长,就编出个关羽“温酒斩华雄”,并由于文学作品比历史更“生动逼真”,反而成了童英皆知的“史学”。
    周惠明白,作为一名政治家,可以利用“政治笑话”来分析民情民意,作为制定策略的参考,却万不能用“政治笑话”来认识历史规律。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文人”;“玉米秆子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是百姓。最生动的是情,最靠不住的也是情。
    周惠在高敞的东大厅里喝着苦涩的茶,吸着浓烈的烟,一副神往之色,似听无弦音,似间无字书。
    现如今,群众有关“四人帮”的政治笑话很多,想当初群众也曾将他们“热得在蒸笼里坐”。而华国锋是英明领袖的呼声正热烈,将来未必不会“冷得冰凌上卧”,何况目下“行情已经看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