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位干部跟我建议,说搞点‘还乡团’很有必要。”万里已经是在同周惠交流思想和情况,“我们省委已经决定,要用优惠条件号召安徽籍在外地工作的干部回家乡出力来。”
“哎,我们那个侯秘书长去了怎么”周惠关心地问。这位侯秘书长是尤太忠在内蒙主持工作时的干部,原籍安徽,周惠本想留住他,但他考虑形势的变化,在过去路线方针指导下所做的事,在新形势下难免要有人找矛盾。为避麻烦,还是要求调走“他在内蒙如果继续呆下去,本来也是能呆住的,并没什么大事情。”
“在安徽干得不错。”万里深刻地说,“党员干部就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嘛,有错误的干部也许反而是真正的好干部,肯做工作嘛;没错误的干部倒也许是最糟糕的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做工作嘛。”
“哎,万里同志,讲到这里有件事跟你商量一下。”周惠想起—件事,“过去我们那里有位公安厅长去了安徽,听说这次下来内蒙对他熟,他也熟悉内蒙。这次我来,内蒙的同志提出请他回内蒙,这个人有事没事?”
“事情是有一些……”万里说,“执行那时的路线,多少总要有些事。”
“要是大事,那就算要是小事,内蒙愿意他回来工作。”
“有点小事,没大事。”万里高兴地说,“回内蒙再好不过,各省这样搞搞干部交流,对党对国家和他本人都是好事。”
“那好吧,就叫他回内蒙继续干公安厅长。”周惠把剩下的一点粥打扫尽,起身道:“万里同志,以后我们还得多交流。”
“不光是我们两个,”万里的神色、口气都意味深长,“要广泛,从中央到各省。”
他用手划了尽可能大的一个圈子。
三
黑暗稀薄起来,晨曦像一种神秘的暗示在慢慢地艰难地展开。
“巡洋舰”又驶入了旷野,车上坐的还是那个周惠,随行的也只是两个秘书一名警卫。极目四野,还是那种人迹渺渺,神情冷冷……
不过,孤寂感渐渐远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各路“诸侯”、各位“封疆大吏”活跃着做了广泛的串联,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自一九五九年的庐山会议之后,高级领导干部便有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哪怕是同住北戴河“易地办公”,房前房后也少有串门;开会坐一屋,会后各自东西,生怕串门串出个“集团”。“俱乐部”之类的罪名来。
赵紫阳、万里、任仲夷、池必卿、廖志高、江渭清、谭启龙……各省市的负责人形成一种“转折”的组织基础,保证了邓小平提出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转折。
一团浓烟升腾而起,周惠将车窗拉开一条缝,嘴巴不闲地又连吸几口。
春寒料峭;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他紧紧身上的军大衣,脸上却是热辣辣的感觉,一如十几道灯光投射过来。
三中全会进行中,他曾莫名地被烧一下子,记者们将摄影摄像的灯光齐射向他,热了好大一阵。记者们是很少这样对他“犯神经”的,一张“黑不溜秋”的麻脸有什么好照的?他心里自嘲。
可是,不到几个小时他就明白了,增补的九名中央委员,他也榜上有名。
这些记者,比当事者消息还灵通!
想到记者才发现今天的车上多着一名《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办大事还真少不得这些笔杆子。
“昭盟灾情严重,看到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遗体你们不急不愧不难过当务之急,一是救济粮,二是要种下庄稼,种子下不了地就要出大事。”周惠在赤峰对那些党员干部讲得动了感情,“我且不说你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狗急了还要跳墙呢!你们要说来不及解放,转变,莫非也不急没饭吃要饿死人的,知道不知道?”
“谁不急呀?”干部们摊开两手,“跳墙也不知往哪里跳呀。”
“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放手让老百姓自己救自己,把你们过去那些禁令统统收回去作废!”周惠简直动了肝火,把干部们拉着去农村转,指点荒芜的土地:“分了,分给老百姓,责任一定要到人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