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斩关夺隘,万里征进,杨成武率领英雄的红四团像剑锋刀尖,第一个涉险翻越雪山,第一个冒死走过草地,长驱北上,直达腊子口。
这是长征路上最后一道险恶关隘。腊子山横空出世,一拔千仞;天工神斧将这石岭大山劈出一道深沟,两边绝劈峭立刀裁一般齐;腊子河从沟底汹涌而出,浪花激荡,卷起多少旋涡,自古无人徒涉。啥子口前沿,两壁之间一座木桥,桥东丈把高的悬崖上筑起一组碉堡群,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杨成武率领红四团再次担当先锋团,正面冒死连续冲击,侧面攀沿九十度壁立的百米陡崖,一时间崖顶上浓烟烈火,钢铁呼啸;峡谷里刀光枪影,血肉横飞,被称为天险的啥子口,转眼间便被红四团攻占,并且一路追杀溃敌,奋余威杀入岷州城。
杨成武就是以这场战斗结束了他的二十岁,开始其二十一岁的战斗生活。他在二十岁时所打的诸多著名战役,都被搬上了舞台,搬上了银幕和屏幕,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形势下,也没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这些光辉战绩。
二十一岁的杨成武参加了东征,随后出任红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中,打响第一枪的是杨成武所率的独立团。
杨成武指挥的黄土岭战斗,歼灭日本兵近千人,并击毙了蒙疆国驻屯军总司令、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这是中华民族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消灭的职务最高的一名日军将领。日本《朝日新闻》以通栏标题痛悼“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连登三天。“帝都降半旗致哀”。
击毙日本名将之花的中国名将杨成武,是年刚满二十五岁。
杨成武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时,领导冀中军民开展地道战,对地道战的战术、技术进行研究后,写出军事专著《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有力地推动了平原游击战争,堪为人民战争史上一大创举。
抗战八年,杨成武始终征战于烽火前线,不曾有一日去后方休息。刚满而立之年,又投入伟大的解放战争。张家口战役,保北大捷,正太战役连战连捷;战清风店,克石家庄,西出平绥线,挺进塞外;解放张家口,会师北平,又将红旗插上太原城……
当杨成武率领的二十兵团担负起保卫首都北京的重任,被誉为“首都兵团”时,这位年轻的司令员还不满三十五岁。
共和国初建,百废待兴,朝鲜战火又起。当抗美援朝战争由运动战转向阵地战之际,年轻的司令员杨成武又受命于关键时刻,率十几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运动战打了五次战役,用时近一年;杨成武坚持阵地战,一战就是两年。其间粉碎了美国军队的“特混支队作战”。“坦克霹雳战”、“绞杀战”、“细菌战”,创造了日歼灭美军的最高纪录……
一九五五年,进入不惑之年的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在灿若群星的上将军里,他属最年轻之列。
白云悠悠,岁月悠悠。
十二年时光流逝,杨成武已经五十三岁。使人惊讶的是,他脚步依然年轻、富有弹力,他的脸上见不到丝皱纹,切都与十二年前无异。
其实无需惊讶。据说真正的男人,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是上帝赋予他的黄金年华。若无大的忧郁和煎熬,这十年人不会显太大变化,也最难以貌判定年龄。
哨兵和警卫像钉子钉在岗位上,用军礼向这位总参谋长致意,目送他登上吉姆车;闪烁的目光里,始终诧异难消,疑惑不解。
铁流二万五千里,他能挂先锋印?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他可驰骋疆场?能杀得天开地裂,江山改色?
他不粗犷,不剽悍。文雅得像一介书生。他的身材不适合“魁梧”二字,可用“修短合度,胖瘦匀称”来形容。他有一张近乎秀气的脸孔;肤色白皙,隐隐透出晕红的光泽;前额有棱有角富于石雕的感觉;眉宇疏朗清廓,两眼深邃透彻,总是带着一种静谧无言的温厚和纯朴。他的鼻子线条简捷硬朗,焕发出男性的挺秀,可是嘴唇却鲜嫩得近乎孩童。从侧面看,那双唇相交的线条就充分显示出图案艺术中人所共知的“双弧曲折”;不过,他常有抿紧嘴角的时候,使唇线变成刚直的一道,并且牵动他那圆润的下巴,凝结成坚硬如石的方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权延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