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13)

2025-10-10 评论

    这一串问句把韦玉的思绪打转了方向。他微笑地看着梅女士,照例慢慢地回答:
    “军队里的事说不定,到那边,也许不打仗;现在是谁也不知道。即使打仗,自然不用我上火线去,可是败下来时逃命,也得两条腿争气才好呀。我是,宁愿上前线去吃一枪!什么时候回来?那真是更加难说了。”
    暂时的沉默。两个人只交换了几次眼光。然后韦玉又苦笑着加一句:
    “所以这一次也许就是永别。我预祝妹妹将来平安快乐。”
    梅女士也会意似地一笑,却随即很严肃地说:
    “我盼望你们到了泸州就有仗打。我盼望你们胜利;我相信你们一定胜利。我相信你的事业就从此开场。那时候,那时候,就什么都不同了。我等待那时候的到来罢!”
    又妩媚地笑了一笑,梅女士奋然站起来,像一个勇敢的妇人送别情人上战场。但是忽地想起另一件事,她向韦玉睃了一眼,低声问:
    “下半年大概是未必回来了,那么,你那件事怎样?”
    韦玉一面站起来拉直他的军衣,一面回答:
    “我不回来,他们也没有办法,难道会送到泸州么?况且以后我未必一定在泸州。军队里的事谁料得到。”
    斗然一阵风把两扇装玻璃的落地长窗引开了。外面是小小的院子,有几枝竹,和一个罩满了绿油油的苔藓的花坛;坛边立着两三个破旧的紫泥花盆,乱蓬蓬长着些野草。梅女士机械地走过去把长窗带上,回头对站在门框内正要出去的韦玉忍不住又笑了一笑,是心心相印的笑,慰安的笑,赞许的笑,也是希望的笑。

    暑假很快地过去了。
    那一天傍晚刚下过雨,骤然凉爽了些。芭蕉叶上答答地滴着水珠。秋虫(俗以为就是蚯蚓)在梧桐树根的石头下幽然长鸣。梅女士弯了腰,正从一只竹箱里取出五十天来不曾触过手指的教科书和讲义。靠窗的藤椅上坐着一位女士;白夏布的衣裙却用了绿色的玻璃钮子,袜子是淡青色,皮鞋是黄的;略方的脸上有一对活泼的眼睛,眉毛不浓,弯弯地微带女性的特征,可是口辅边的两道曲线却具有男性样的可敬而又可畏的气势;黑而柔软的短头发从中间对分,很整齐地披在两边,掩住了半只耳朵。
    这个女士就是梅女士的好友徐绮君。她手里拿一把纸扇轻轻地摇着,有时还对伛偻在竹箱上的梅女士搧两下。“你说我胖了些么?也许是。我还算快活,没有什么烦闷;
    就不过有时候等候你的书和信真急死人。”
    梅女士急促地说,手里翻着一叠油印的讲义。
    “说起来真惭愧。我是逛了一暑假呢,也没看过整部的书。大哥时常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听了他的话,我就索性偷懒了;每天谈论,倒也容易过去。可是细想起来,他们学问有根底的人,自然可以不必再读死书;他们已经知道怎样用眼睛用脑子;我呢,那就不能一概而论!梅,你说对不对?”
    “十二分的赞成!”
    梅女士挺起腰来松一口气,用脚把竹箱推在墙根,就走到徐女士身边,靠了藤椅子的把手,细看徐女士那一头剪短的乌黑的头发。
    “绮姊,重庆剪发的女子多么?”
    “不多。大哥竭力主张我剪,我就剪了。母亲还说可惜,还说到成都来一定要惹人家笑话。真的,重庆比这里开通些,新些。”
    徐绮君下意识地抚摸着自己的头发,仰起脸来看梅女士;
    在眼光的拥抱中,徐女士笑了一笑,猛想起一件事。“刚才我来时看见一个男子。你们的春儿叫他‘姑爷’呢!
    梅,他是你的未婚夫么?怎么总没听你说起过!”
    梅女士的头动一下,似乎是承认,又像是否认。
    “你常说的那位托尔斯泰主义者,韦——韦玉罢?就是他么?”
    “不是!”
    这样简单地回答了,梅女士疾转过脸向窗外瞧;她脑后的一对小小的圆发髻,在徐绮君眼前一晃,送过一阵玫瑰的清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