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集(114)

2025-10-10 评论

    父亲暂时只能满足于买书,求新知识。他根据上海的《申报》广告,买了一些声、光、化、电的书,也买了一些介绍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新书,还买了介绍欧洲西医西药的书。
    曾祖父告老回家之第二年,四月间,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维新。几个月内,接二连三下了好些上谕,例如试土改八股文为策论,开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省会之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皆兼习中西学术。命各省督抚劝导绅民发展农政、工艺,优奖创制新法者。煌煌政令,如火如荼,人心大为振奋,可是各省督抚迟疑观望,阳奉阴违。突然,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再出亲政,将光绪幽拘于瀛台,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起超。百日维新,至此遂告结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
    我的父亲空高兴了一场。当维新变法正当高xdx潮时,我的父亲计划到杭州进新立的高等学堂,然后再考取到日本留学的官费,如果考不上,就到北京进京师大学堂。而今都落空了。
    庚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秋,曾祖父病逝。这些事接着而来,父亲的出游志愿,自然要搁起来了,而况母亲第二次怀孕,次年生下我的弟弟。
    戊戌政变后的第四年,即壬寅(一九○二年)秋,举行乡试,废八股,考策论。父亲本来不想应试,但是亲友们都劝他去。卢鉴泉自己要去,也劝父亲去。于是结伴到杭州应考的,有五、六人。沈听蕉素来不想应乡试,但想趁热闹到杭州玩一次,也同去了。
    父亲下了头场,就得了疟疾,他买了金鸡纳霜(即奎宁),服下后疟止,勉强下了二场。没有考第三场,自然"中式"无望。但这次到杭州,未入场前,逛了书坊,买了不少书,其中有买给母亲的一些旧小说(《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和上海新出的文言译的西洋名著。父亲还拍丁一张六寸的半身照相。这张照片一直挂在卧室内靠近大床的墙上,直到父亲逝世。
    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出门,一年后他病倒了。
    壬寅乡试是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也是清朝举行的倒数最后第二次的乡试(最后一次即癸卯科),卢鉴泉于壬寅中式第九名。同镇另一个中式的是严槐林。

    壬寅是虎年。这虎年对于像绵羊似的长寿及其新媳妇确是不利的。
    潘家从上年冬就托媒人传言:女儿大了(十八岁),不能再耽搁了,长寿的三年之丧也满起了,明年(壬寅)元月某日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潘家定于该日嫁女,陈家也该在前几天撤灵,并说潘家嫁妆早就准备起全。外祖母叫母亲去,问她怎么打算。母亲说:“长寿弟才满十六岁,身子清瘦,现在结婚,早了一点,但此事迟早总得办,潘家也是难缠的,只好照他们定的日子办罢。"
    于是母亲就到娘家,只带了还吃奶的小儿子去。外祖父撤灵,长寿结婚,都是母亲一手包办。
    新娘子相貌端正,身材苗条,言谈举止温柔文雅,看上去身体比长寿丰腴。过了三朝,母亲要回家了,她请外祖母,大姨,同到新房去。新房里收拾得干净整齐。母亲把事先同外祖母商量好的话,对弟妇说:“妈妈年纪大了,喜欢安静。家务事,以后要你们管了。妈妈要我代她对你们把家务交代一下。"
    于是母亲拿出一本帐簿,逐项告诉长寿和新娘子:本镇市房多少间,该收房租多少,每年该拨款若干以备修理市房;桑地多少亩,出叶约计多少,管理桑地该花多少人工(临时工);现金多少,分存哪几家钱庄,长年利息多少。母亲又取出几个存摺并印鉴,说:“都在这里了,你们收起来罢。"
    长寿怔了,还没开口;新娘子却笑着说:“姊姊教我们学管家,我们就学吧。可是这些存摺和印鉴还是放在婆婆那里妥当些。"
    母亲想了想,望着新娘子笑道:“也好。暂且放在妈妈那里。"
    新娘子又问市房收租、桑地壅土剪枝等等向来归谁管,母亲一一交待清楚,原来都是陆大叔(芮姑娘的丈夫)管理的。母亲料想新娘子还不知陆大叔一家的来历,就从头说了一遍。长寿也说自己是芮姑娘带大的。母亲又说,阿秀(芮姑娘的女儿)过几年也要出嫁的,该趁早留心找个接替她的小大姐,或买个丫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