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的很热闹,母亲觉得新娘子做事把细,也不糊涂,心里很高兴。
母亲本来打算当天就回家,但是长寿夫妇请求再留一天,他们要做几样菜谢谢母亲并大姨;大姨因长寿已成亲,新娘子为人很好,外祖母不再寂寞,所以也要回自己家里去。外祖母和长寿夫妻都留不住,母亲也留不住,只好放她回去。母亲见菜肴丰富精美,这才知道新娘子会烧几样菜。母亲很称赞了几句,又问能不能裁衣,却是不会。吃饭的时候,母亲看见新娘子吃法很娇,碰到菜里有什么老茎、焦叶、渣滓之类,她就吐在碟子里,不肯咽下。母亲心里想,这么个秀气、伶俐、有心眼儿的人却太娇气了,恐非有福有寿之兆。但是母亲这心思,没有对外祖母说,只在回家后对父亲说了。父亲以为这是习惯,会改好的。
端阳一过,母亲就忙着给父亲准备考乡试的事情。父亲离家后,阿秀就来,请去歇夏(因为外祖母家房屋高大凉爽,外祖母每年夏天都要请我们全家去歇夏)。母亲便带了我和弟弟去了。
只过了半年,长寿舅父好像又瘦了些,而且有干咳。母亲急问找医生看过没有。新娘子回答:他不肯,说小病,何必又花钱。母亲又问外祖母如何不管,言外之意抱怨她老人家不把儿子当一回事。外祖母却说长寿极固执,说不肯就是不肯。母亲生气了,立刻吩咐阿秀去请外祖父最得意的门生,现在镇上行医的姚圯塘。
一会儿,阿秀回来了,说姚医生开头还摆架子,说要到晚上才能来;后来阿秀说是陈府大小姐请去给长寿少爷看病,姚医生立刻满面陪笑说,“你怎么不早说,我马上就去。"
母亲吩咐芮姑娘准备茶点,刚摆好,陆大叔陪着姚医生进来了。新娘子回避到后堂去了。母亲却陪着外祖母,又叫长寿出厅房迎接。姚医生进来,先向外祖母请安,然后又称母亲为“师妹",问好,又问我父亲好,还说此番乡试一定高中。寒暄已毕,姚医生凝神静起,为长寿把脉,然后又问了饮食情况,问干咳起了多少日子,每天何时咳得较多,何时有痰,痰中有没有血丝,等等。然后,拿起茶杯,沉吟一会,向母亲望了一眼。母亲会意,对长寿说:“没有你的事了,上楼去罢。"长寿走后,姚医生慢吞吞地说:“看脉象,听他干咳的声音,八成是痨病。幸而痰中没有血丝,可以治。我开个方子先服三剂再来复诊。平时饮食要多进滋补品,这在府上是容易办的。"
医生走后,母亲叫取长寿每天记的零用帐本来,一看以后,母亲大为生气,叫阿秀请弟妇下来,指着帐本说:“怎么你们这样省俭,一个月只吃一两次荤?"长寿舅母低头回答:“婆婆喜欢吃素。长寿说,只我们两人,不好意思多花;还说,——"母亲苦笑道:“都是花自己的钱,什么不好意思。妈妈,老年人,吃素,清淡些,对身体有好处。你们年纪轻轻,不多吃点荤,不怕糟蹋了身体么?"长寿舅母叹口气道:“我也是这么说,可是长寿不听。还说,和尚吃素,婆婆身体很强壮。姊姊,长寿只听你的,你,姊姊,劝导劝导他罢。"
母亲知道弟妇说的是实话,也就不再责备她,却拉着她的手,附耳低声说:“姚医生说,弟弟的病,八成是痨病,要服长药,平时饭食,要吃滋补的。你先瞒着弟弟,怕他担忧。你只说我在这里歇夏,妈妈吩咐每天弄点好的吃。"
长寿舅母惊得心跳,脸色变白,半晌不出声。母亲安慰她道:“可以治好。不过,总得半年一年,才能说真真断根了。”
长寿舅母这才低声说:“他要看药方,怎么办?况且,走了,他又不肯吃好的,怎么办?"
母亲一想,这就不能不把真情告诉长寿,并且要他宽心,这可不容易,因为长寿固执,而且褊急。母亲说:“且服过三帖药,复诊时再告诉他罢。"
母亲是希望吃过三帖药后病情会好转,然后告诉长寿,他就有信心了。
然而外边却已传开长寿得了痨病,第二天,潘太太忽然到来,说是女婿得了这种病,怎么不通知她。母亲是第一次会见这亲家太太,心里想,怎么她亲生的女儿,一点不像她,要是像她,真倒楣了。
潘太太口如剪刀,不容人插一句话,数说完了,便要上楼。母亲急忙说:“姻伯母,我们还瞒着长寿呢,怕他焦急。"潘太太望了我母亲一眼,讥讽地说:“大小姐,你是出名的能干人,可你到底是出嫁的人了,免操这份心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