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太阳的威力越来越大,那位"热心"的中年太太撑伞撑得手酸了。而且就在头顶那香炉式的烟囱口里,老是喷着煤灰,像下雨一般往我们这些看客身上洒——如果跟雨一样重倒也好了,偏偏又比雨点轻,会转弯。中年太太虽然有伞,却也完全没用。于是我听得"热心"的她第一次出怨声道:“怎么没有个布篷遮遮呢!不及海京伯!"
哦,哦!海京伯!那不是曾经在"一二八"以后的上海赚过大钱的德国马戏班吗!哦哦,我懂得这位中年太太心中的"全运会"了。
我忽然觉得"看运动会"也不过如此,然而看运动会的各色人等却大有意思。我坐不定了,我也开始"运动"。在那斜坡形的"城墙"上来来去去跑。我在多数看客的脸上看见了这样的意思:比不上海京伯或是"大世界"的大杂耍。有些穿了制服排队来的学生看客自然是例外,可是他们"嘴巴的运动"似乎比"眼睛的运动"忙得多了。他们谈天,吃零食,宛然是picnic的风度;这也怪不得,那天上午的"运动"实在不多。
下午,我的"活动范围"就扩大了,我的活动地盘仍旧是
“田径场",因为我觉得如果要看看"运动会"的各色人等,再没有比"田径场"好了。下午这里的节目很多。除了跳远,赛跑,掷铁饼,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也许不老)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大杂耍"么?
而且下午看客也多些了,我如果死守在一个"看台"上未免太傻,于是我第一步按照"门票"给我的"资格"游了两处"看台",第二步是做蚀本生意,“降格"以求进;门警先生很热心地告诉我"走错了"。但因我自愿错到底,他也就笑笑。第三步我打算"翻本",然而两条腿不愿意,只好作罢。
老实说,我近来好多时候没有这样"运动"过;所以即使看不到人家的运动,我已经很满意了。我相信这一个下午比一服安眠药有效得多。但是,事后我才知道我这回的能够给我自己“运动",还得感谢那天的看客最不热闹。
下午,除了更加证实我上午的"发见"而外,还得了个新的“不解";有一群穿一色的青白芦席纹布长衫的小学生,每人都拿了铅笔和拍纸簿,很用心地记录着各项比赛结果的报告。中间有几位偶尔错过了播音喇叭的半句话,就赶忙问同伴道:“喂,你抄了吗?百米低栏第二名是多少号?"似乎这是他们出来一趟的"成绩",回头先生要考查。
我不能不说我实在"不解"这群小学生眼目中的"全运会"到底是个什么。
还有一个"不解",那却轮到我的少爷身上。当我们互相得到同意离开了运动场的时候,就问他:“看得满意吗?”他照例不表示。我又问:“足球好不好?你是喜欢看足球的呀。”“虹口公园的还要好。”“那么你不满意了?”回答是,“也不。”“哦——那么你还赞成些别的罢?"我的少爷却笑了笑说:“我记不清楚了!"凭经验我知道他所谓"记不清楚"就是拒绝表示意见的“外交词令"。我只好不再追问下去了。其实他的运动会常识比我高。例如赛跑起步时枪声连连两响,就是有人"偷步",我不知道,而他知道,所以他对于"全运会"的拒绝表示意见,我真是不解。
在我呢,当真没有理由不满意;我自己"运动"过了,而且还看了"看运动会"的人们。然而过了几天以后,我知道我的少爷那天也"看"了一点回来,而且也许他还"赞成"的,那就是会场的建筑。
因为第一次看了"满意",所以十九那天又去,各报的《全运会特刊》,早已预测这天一定很热闹。我也以为"很热闹"者不过水泥看台上不留空白罢了,哪里知道我这"以为"离事实远得很呢!
到运动场时,不过十点钟。这次我有"经验"了,几座卖"门票"的亭子一找就得;怪得很,“售票亭"前一点也"不闹",上去一问,才知道好一些的座位都已经卖完了,(后来我知道"热心"的朋友们都是早两天在中国旅行社买好了的。)然而篮球场的门票居然还有,至于"田径场"只剩起码的二角票。好,二角的就是二角的罢,反正我看"看运动会"的人也就满意了。我买了票后,不到十分钟,“田径场"门票亭就宣告"满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