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集(269)

2025-10-10 评论

    现在程度不等的儿童读物光景也有一万种罢,而"连环图画小说"至多不过百数十种,可是后者流通之广,吸引力之大,远非前者所能及;这种现象是可怕的。现在的儿童读物,十之九是文艺性的;约可分为三类:一是猫哥哥狗弟弟的简单故事,或译或著或取中国民间故事稍加改换;读者对象是七八岁的儿童。二是较为复杂的了,但题材大部分还是属于第一类,偶有历史传说和神话。三是西洋文学名著的译本,例如《宝岛》之类。依这分类,我们就知道第一第二类虽有繁简之别而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第三类则突然跳高,特别在文字上;如果第一二类适合于八岁乃至十岁的儿童,则第三类是适合于十四五岁的初中一二年生,因而十二三岁的儿童便简直无书可读。我以为这是"连环图画小说"风魔了高小五六年生的原因之一。
    其次,上述第一二类的读物数量虽多,而质料却很单薄;不论是西洋故事或本国故事,同是那么一点来源,大家采用,结果就成为内容雷同。所以即使是七八岁的孩子也感到读物的缺乏。"抄来抄去的几只故事啊!”七八岁的孩子对于新书不满意了。于是他也学他哥哥的样,看起"连环图画小说"来了。
    所以就初级儿童读物而言,现在的毛病不在书少而在书的内容辗转抄袭,缺乏新鲜的题材。这是和高级儿童读物的毛病恰恰相反的!
    话再回到那儿童书局罢。儿童书局出书不多,可是以我看来,它有一个特色:一百零一册的《儿童科学丛书》。在文艺性儿童读物充斥市场的现今,区区一百零一册的《儿童科学丛书》可算是九牛一毛,如果有人学样,也从这方面来竞争,未始不是好事;只要他肯认真请人编撰,而不是粗制滥造,影射渔利。

    记得我们文坛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名词:“力的文学"。
    详细解释并没有,然推其意,当系谓文艺作品者不但题材应为斗争的,而文字亦须有刺激性。所谓"尖锐",所谓“积极",所谓"富于革命情绪",光景就是所谓"力的文学"的形容词。
    文艺作品本以感动人为使命。然而感人的力量并不在文字表面上的"剑拔弩张"。譬如酒,有上口极猛的,也有上口温醇的。上口极猛者,当时若甚有"力",可是后来亦不过如此。上口温醇者,则不然;喝时不觉得它的"力",过后发作起来,真正醉得死人!
    真正有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上口温醇的酒。题材只是平易的故事,然而蕴含着充实的内容;是从不知不觉中去感动了人,去教训了人。文字只是流利显明,没有"惊人之笔",也没有转弯抹角的结构,然而给了读者很深而且持久的印象。
    这样作品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即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挚深湛的感情。
    但并不是说上口极猛的文艺作品就要不得。不过作家应该不以"上口猛"为满足。
    中国现在不乏咄咄逼人的作品,然而温醇的愈咀嚼愈有力的作品,还是少见。这原因也许是中国新文学到底还没脱离"青年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时也和个人相仿,“青年时代"虽然光彩惊人,却是要到"火候成熟"的程度,就必须走过长长的艰辛的创作经验的道路。

    看了《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第二十六(这是访问《铁板红泪录》导演洪深先生的),稍稍明白了当代前进的"电影艺人"正有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即"花与叶"的问题。《访问记》中借了"友人某君"的嘴巴说:
    ……所以我总这样想,我画了这朵花,我自己以为
    很象了,我的个性也表现出来了,可是别人说还得加几
    笔叶子,而我却不想加上去,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必要
    的。
    这是一个主张:不要叶。被访问的洪深先生以为"我们的作品就是太少了叶子"。这是倾向于"要叶"的。而《访问记》的作者沙基先生的意见则是"折中"的。他说:
    不消说我并非同意以无谓的噱头来趣味化,可是技
    术上生动化的成就,仍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因太顾全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