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集(44)

2025-10-10 评论

    ①国联调查团一九三二年四月,国际联盟派英国贵族李顿(V.Lytton)率调查团来我国东北调查"九一八"事件。
    车站大门上又有一条白纸黑字的招纸:“税警团后方伤兵医院招待处"。
    于是我忽然由"税警团"联想到鼎鼎大名的王赓,又联想到了陆小曼女士和故诗人徐志摩。更想到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所反复自悼的"诗情枯窘"了。记得前年秋天在上海遇见他时,他也有同样的悲感——虽然他说话的态度永远是兴高采烈而且诙谐。那时我曾经这么发问:“你推求过你这近年来诗思枯窘的原因么?"他耸耸肩膀微笑。过了一会儿,他吐露这样的意思:诗题尽有,但不知怎地,猛烈的诗情不能在他胸中燃烧。现在,经过了火与血的上海"一二八",假使徐志摩尚在,不知他还依旧感到诗情枯窘不?
    这么胡乱想着,想着,我已经离开了车站,杂在一群各色人等皆有的杂牌旅客军中,冲开了人力车和脚夫的包围——还有连声唤问"南湖去喂?"的船娘,走到内河小火轮的埠头上了。这是个混杂的埠头。所有往来苏湖一带"内地"各市镇的轮船全都麇集在这里,卸下了旅客,又装上了旅客。我挤上了一条"无锡快",问明白是经过我的故乡的,我就从叫卖着"花生酥"、“荸荠"等等小贩的圆阵内跑进船舱里去了。
    已经是满舱的人,都是故乡的土白。这条船虽则要经过不少"码头",但照例十之八九是我的故乡的旅客;十年前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就不知道再过十年将怎样。
    船,已经不是十年前那条船,但船中的布置,形形色色的旅客,挤来挤去的小贩,都和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只多了一两位剪发时装的女郎算是一九三二年的记号。
    船头上仍旧挂着一块"水板",淡墨的字是沿途所到各市镇的名儿,并肩排作一列;另一行大书"准一点半开船",却是照例不"准",照例要延迟。
    我看自己的表,还只有十二点钟;我只好耐心坐在那里等候了。
    渐渐儿从嘈杂的人声中辨出两三个人的对话来。一望而知都是小商人,很热心地在谈论上海战事的将来。他们以为中日间的"不宣而战",还要继续与扩大,而结果一定是日本军的败北。他们中间一位剃了和尚头的四十多岁的人,很肯定地说:
    “定规还要打!不打,太呒交代。东洋小鬼就是几只飞机兵船厉害,东洋兵是怕死的!东洋兵笨手笨脚,不及中国兵灵便,引他们到里厢,东洋的兵船开勿进来,飞机不认识路,东洋兵一定要吃败仗!"
    “蛮对!要引他们进来。松江造好一个飞机场了。火车来时,你看见铁路旁边掘战壕么?松江落来,一连有四道战壕已经掘好了!"
    另一个三十多岁的瘦长子接着说;并且意外地对我看了一眼,似乎要我出来证实他的"军事发见",我又微笑了。松江左近新筑飞机场,当车过松江时,已经听得人们在那里说。至于"一连四道的战壕"呢,我是目击的;但我就有点怀疑于那样短短而简陋的壕沟能有多大的防御能力。从前我看见军官学校学生打野操时掘的战壕,就还要长,还要复杂。可是我并没把这疑问提出来叫那两位"主战的"小商人扫兴,我只是微笑。
    坐在我旁边的第三位"老乡",五十多岁的小商人(后来我知道他就是故乡某绸缎铺的经理),觉得我的微笑里有骨头,就很注意地望了我一眼,同时他摸着下巴很苦闷的自言自语着:
    “定规是还要打。不过,一路来总不见兵,奇怪!——"
    立刻那位三十多岁的瘦长子跳起来纠正了,险一些碰翻了站在旁边仰脸呆看的江北小孩子的荸荠篮。瘦长子虽然清瘦,声音却很大:
    “啊,老先生,你弄错了。中国兵不是沿铁路驻扎的,都藏在乡下。——为啥?避避国联调查员的眼睛呀!你不相信,去看!嘉兴城里也不扎兵。不过,落去到陶家泾,就驻扎了两万多兵,全是驻扎在茧厂里——"
    他的话在此一顿,伸手抓一下头起,然后转身把嘴巴凑近了那位剃光和尚头的同伴的耳边,又用左手掌掩在嘴边,显然有几句更重要更"机密"的话将要说出来;却不料他身旁那位仰脸呆看的卖荸荠的江北小孩子猛然觉醒过来似的本能地喊卖起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