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集(76)

2025-10-10 评论

    “说起人浮于事来,"克勤大老爷接口说,“刚才周亲家就讲起两个月前他那银行里招考练习生。只要八名,投考的却有二三百;只要中学程度就行了,投考的却有不少大学生。找事的人太多,饭碗太少。在内地活不下去的人以为到上海总有饭吃,哪里晓得上海没饭吃的人跟内地一样多,几个月流落下来,除了做贼也就没有第二条路了。我看现在这上海真真不能跟三十年前比了。从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不是好吃懒做,你到了上海来总还有个办法。那时候,上海是个消纳人的地方;来多少,它会消纳多少;哪里会像现在那种积食不能消化的样子!"
    “可不是!我们刚才就听爹爹讲六十年前的上海呢!"继美乘机就把话题带出来了。“好像上海租界刚刚开辟的一二十年里,进步慢得很,后来是太平天国革命时,上海平空多了几十万的中国人,这才飞快地繁盛起来了。是不是这个缘故?"
    “你这话也说得是。"大老爷克勤沉吟地说。"照我亲眼目睹的而论,每逢中国有一次变动,上海租界的势力就大一点,市面就好一点。中国的主权也就丧失了一点。譬如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的时候,县城北门外那个税关被烧掉了,关吏也逃散了,各国商轮到上海,就此都不纳税;后来还是答应了英领事的提议,由外国人来监督管理中国海关,这才再立起海关来,可是中国的关税实权从此便丧失了。这是一件。外国人又乘那时混乱的机会,改变地皮章程,将旧有的道路码头公会改组为工部局,算是英美法三租界公共的自治机关。工部局有七个董事,是外国人的租地人大会选举出来的。他们又设置巡捕,成立了巡捕房,归工部局指挥。这样,租界内的行政和警权完全不许中国官厅再去过问了。这是第二件。有了巡捕房,开销也大了,于是避难到租界里的中国人也要缴纳种种捐税了,可是中国人虽然纳税,却没有一点权利。后来租界里中国人的民刑事件也归英美领事去审问,中国的司法权也丧失了。这是第三件。总而言之,趁洪杨之乱,上海的租界一点一点扩充势力,名为租界,其实是殖民地了。”
    “满清政府为什么那样不中用,外国人要什么,它就给什么?”继美很气愤地问。
    “这也有原因的。第一,小刀会是靠外国人的兵力削平的;第二,那时满清政府正要借洋兵来打洪杨,自然也巴结外国人。那时清廷朝不保夕,区区上海租界的主权,他们如何放在心上呀!"
    大老爷克勤说了,就又转身和老祖父谈起"看房子"的事来。谈了一会儿,约莫有九点钟了,老祖父自去睡了,克勤兄弟俩又细细商量着看定了房子以后置办什物等等,继美在旁边静静儿听着,心里只想等机会再问问上海的历史。后来他看见两位老人家不说话了,各人吸着纸烟,仰起了脸看窗外的夜景,他就急急忙忙问道:
    “大伯,你还没讲完呢,太平天国时代租界还得了些什么好处去呀?"
    “哦!你不肯去睡觉,原来是还要听听旧话!"大老爷克勤笑了一笑。"嗯,嗯,刚才说到了哪里呢?哦,那就再讲讲租界趁势推广罢。最初上海只有英租界,可是美国人接着也就来了。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公历一八四四年七月),美国全权公使顾圣跟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的一个小村落叫做望厦的,订立《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也能享有在五港口通商居住的权利。可是条约虽然订定了,美国人到上海做生意的,在道光二十六年尚只有一个,名叫华尔考脱。那时美国公使就指派了这位商人华尔考脱做驻沪的代理领事,在那时的英租界里设立了领事署。后来美国商人渐渐多了,也都住在英租界里。只有传教的教士却在界外购地造屋,为的是地价便宜些。那时就有美国圣公会的主教文惠廉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地方建造了教堂。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这位文主教向上海道台交涉了多次,居然得将虹口一带作为美侨的居留区,不过并无正式协定,而且也没明定界线。直到同治起年(一八六八),美领事熙华德同上海道台划定了美租界的地址,从现在的北西藏路起,沿苏州河,至黄浦,过杨树浦三里。可是到了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英美两个租界又合并了,称为公共租界,一方面这公共租界的地盘在西北面推广到静安寺和小沙渡,东面沿黄起直到顾家浜口,只有南面还是照旧,因为有法租界在那里,要推也推不过去了。这一公共租界的区域,到现在还没多大变动;不过自从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起,工部局又用了越界筑路的方法来变相推广租界;现在上海的西北南三方面都有很长的越界铁路,路筑到哪里,租界的权力也就伸到哪里,中国官厅交涉过多次,要收回这些越界筑的路,可是到现在还没解决。"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