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悠闲懒散之人,刚走出茶馆又进饭馆又有什么奇怪的?有人说,如果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成都人,那么我们的餐饮税收一定还要翻几番。从科华路到西延线,再到羊西线,再到玉林小区,再到杜甫草堂,满大街都是肉香油气。我还要说,尽管满大街都是鳞次栉比的饭店餐馆,但激烈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击败谁,而是激发了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坐在了闹热的“排场”里。成都人不但自己爱吃,而且还替全国人吊起了爱吃的胃口,川菜、川酒正是经过成都人嘴巴的千年造化后变得滋味十足,色香迷人而风靡全国。
有人还说,如果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成都人,那么中国的旅游业收入一定也会狂涨。到郊外农家去坐一坐,喝一杯茶,打一圈麻将;或者屋前院后走一走,钓一钓鱼,赏一赏花,真正是心旷神怡。成都人要的就是这个,所以成都市郊的农家乐,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总是座无虚席。而三月里的龙泉桃花则时常叫成都人倾城出动。每到夏季,青城山、都江堰更是人满为患。仔细一瞅,多数还是成都人。
个性是城市的驱动器。成都人的个性在吃喝玩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由此精彩了这个城市,也演绎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如果说,鲜花象征着古典的诗意,那么成都人文、成都文化就是以这样的精神而显示出它的可贵,和这个城市的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向前迈进,农耕甚至工业文明都已开始悄然隐退时,成都人的这种散发着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气,和桃花源式的文化,是不是过于诗意了一些?坦率说,我喜欢这个城市,又害怕。我总觉得,或者总担心,在这个“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处也会跟着腐朽起来。
1998年5月11日
我是而立之年来成都的,之前我先后在五个城市生活过,现在看来,它们只是我寻找成都旅途中歇脚的驿站而已。我不知道自己离开了那么多城市最后落居成都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以后我再不会到其他城市去居住了。正因此,成都在我心中便有了故乡一般的地位和感情。人们对故乡总有着源源不绝的期望,尤其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这种期望会被人为地凸出、放大。
依偎在大山之下的成都,飞越高山是它老早的梦想。但我们也觉察到,它飞翔的翅膀不免沉重了一些。首先是地理上的局限,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江海不见,失却了沿海一带天造地设的便利。其次是文化上的积淀过于温馨、烂漫、飘逸,缺乏和现实世界搏击的硬朗和灵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血脉。由于成都人没有真正在天子脚下生活过,也没有在外国殖民资本的冲击下发展过,因此成都人大多不为皇权所迫,也不为金钱所困,于是凝就了一股养尊处优的神气,沉淀在文化上,自然是诗意洋洋,飘飘洒洒。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当代农耕甚至工业文明都巳开始悄然隐退时,成都人的这种散发着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气,和桃花源式的文化,再也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它们在推进成都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使生活和繁衍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平添了几多悠闲和自满,也难免有了几多“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封闭。这些“品质”,在当今世界经济的餐桌上注定是抢不到就餐的好座的。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不进则退;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大势所趋;一城一地,倘若固步自封,无异于作茧自缚,终将被无情的市场经济淘汰出局。
成都,也许在新世纪面前数落你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对,是不合时宜的,但为了让你在新世纪里能够更好飞翔,这似乎又是必要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敢于客观地审视自己之短缺,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气,一种宣言。成都,在崭新的世纪里,我们决不愿你在沉默中消失,我们愿你在沉默中爆发。
如果客观地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跨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成都虽然面临着挑战,但更有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中央将更加重视对中西部的政策支持,成都作为西南重镇,受益应该是首当其冲的。其次,四川行政区域调整后,成都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已更为突出,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成都的发展,作出了依托成都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为成都加快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实践,成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物质条件,积累了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思路和经验,尤其是广大群众热爱成都、建设成都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为成都加快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坚实基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