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第一次开始意识到——上了大学也许并不像她是高中生时所想的那样,是什么人生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人一自信,本无气质也有气质了……
大学一年级,对于普遍的新生,似乎意味着是经历了高考“黑七月”之后的一次长期的休假。每一个同学的状态,都是自升人中学以后最放松的。好比非洲草原上的角马们,经过千李万苦的长途奔涉以后,来到了水草肥美的地方。
与其受诱惑,莫如远避诱惑,不接近它们,不去想它们的存在。
有些话,是不能实说的。
伊索的寓言也可以换一种讲法,狐狸终于吃到了那串表面看起来非常诱人的葡萄,但一吃到嘴里就立刻连连往地上吐,还说:“果然酸!果然酸!看来表面诱人的葡萄确实不见得一定是甜的!”
女人光凭点儿小姿小色聚敛一百万还行。一千万也有可能。一个亿可能性极小。
当厄运突降在朝夕相处的别人头上,除了是敌人和仇人,普遍的人性,都会显出善良的一面。因为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使每个人都由对别人的怜悯而想象自己战胜厄运的可能……
在情欲横流和物欲横流之间,他们若不趁着她们的心思设流向后者之前亲爱她们,更待何时?等她们到了社会上,等她们的前一种心思变得理性了,等她们的后一种心思变得炽烈了,还有他们亲爱她们的机会吗?他们又能以什么贵重的东西做亲爱她们的资格和资本呢?而女生们的想法则是——离开了大学校园,社会上哪儿还有地方向自己提供如许多的亚当供自己选择实习爱情呢?大学校园里的亚当们的优点是浪漫——他明知你并不真爱他,明知你只不过在通过他实习,但却宁愿想象你是真爱他,宁愿配合你实习之——他们要一个吻一次拥抱做回扣的现实态度,远比要什么真爱更迫切。
一对对的恋爱实习生中,十之七八也只不过是在排练爱情。
脱贫在中国特色的理论上有百种千般的办法。但是对于穷困的农民,那些办法又往往的那么远离实际。
什么办法能使自己的家庭每个月多三五百元收入?而且长久,而且无比可靠,而且无风险?
这样的办法就是支持自己的儿女上大学。
百万穷困大学生毕业以后,如果就业颇利的话,就几乎等于中国有百万个穷困人家从而脱贫呀!
哲学如果不能指导具体的人生,哲学有什么用?我的哲学头脑告诉我,哲学的母体不是别的,正是钱。亚里士多德和拍拉图那种不为钱而为人类贡献思想成果的人,据我看来在地球上早巳绝种了。克隆都克隆不出来了!因为根本没有那样的基因了!……
她希望有人支持她的人生决定。有人支持,她才能自信她的人生决定是正确的、合理的,值得一往无前去实践的。她心理上才没障碍。
在世纪的最末一页,似乎每个人除了自身的命运,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再也分不出心思,再也不愿分出点心思关注他人的命运他人之事了……
中国人之人心,空间是开始明显地变小了。正如患脑血管心血管阻塞的人越来越多。
拒绝善意也是一种娇气!
怕自己的心长久地被内疚咬住了不松口。
女人一旦因为自己的情意不被重视生一个男人的气,她也就等于端起了一碗爱的糖水,随时准备畅饮了。
她整个人都似乎焕发着能烘暖男人心的温柔,和足以使男人心猿意马想人非非的抚媚了。
普遍的男人,其实都不敢以欣赏一个女人的目光大胆地久视她。这使她自己也每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
中国之革命的成功,其实主要是依赖了千千万万他们那样的人的参与。他们理念的简单,使中国之革命付得起一次次惨重的代价;他们动机的纯洁,使中国之革命在历史上显得无与伦比的崇高伟大。他们简单又纯洁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使中国之革命的洪流不可阴挡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她拒绝,乃因她不愿意;她不愿意,乃因她本能地需要一份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对丈夫的回忆,乃因她觉得那样的一份回忆,意昧着是丈夫遗留给她的宝贵的私有财产。她怎么会愿将自己宝贵的私有财产公开于人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