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栋材听闻马戛尔尼没有停泊澳门,欣喜万分。梁栋材已经掌握了一个确切的消息,葡萄牙澳门市政厅已经多次召集秘密会议,商讨马戛尔尼船队到达澳门后的对策。葡萄牙驻澳门总督花露连番三次召集秘密会议,主要是因为花露已经从北京得到消息,马戛尔尼船队要经过澳门,到广州跟秘密与监督委员会会合。花露得到消息后,于1792年12月22日,向葡萄牙里斯本宫廷发出了一份密信:
英格兰人再次向中国派遣使节,据说已任命马戛尔尼勋爵乘军舰直接去北京,并有两艘巡洋舰护航。不久前刚派遣一只常规舰队去广东,那里已有17艘舰船,其中一艘船上有三位专员来此常驻,负责有关使团的政治事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求允许英格兰人在广东定居是该使团的目的,一旦得逞(对此我毫不怀疑,因为在那个宫廷内我们没有人能阻止这项计划),对澳门这个邻居不可小觑,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葡萄牙人不愧是海盗出身,将对手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花露在信中还对英格兰舰船的活动做了详细陈述。梁栋材甚至判断,花露写给里斯本宫廷的密信,表明他对英格兰使团的情况了如指掌,跟钦天监的索德超有莫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索德超是和珅的顽疾治疗者,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索德超利用和珅的关系,将英格兰人的情报透露给花露。葡萄牙人在澳门对英格兰人张网以待,目标就是要破坏掉英格兰人在广州取得定居的计划。
梁栋材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这个判断。早在1792年10月18日,署两广总督郭世勋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密折。密折说粤海关跟两广总督接到蔡世文的禀报,有英夷波朗、亚里免、质臣三名求见。在接见后,才知道是英格兰要派遣使臣来大清,当即奏明朝廷,且附上“国事字禀二纸”。“国事字禀二纸”事实上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主席巴林写给两广总督的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能与北京政府沟通,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
1792年12月3日,乾隆皇帝收到郭世勋的密折是万分的高兴。早在康熙年间,英格兰就被《皇清职贡图》、《大清会典》列为朝贡国家,当然,图上还有荷兰、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这些乾隆皇帝脑子里的蕞尔小国都已经来孝敬了,就剩下英格兰这个万里之遥的蛮夷小国没有来孝敬。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的时候错过了,没想到英格兰国王还是个大孝子,居然诚惶诚恐地要给老子补礼品。乾隆皇帝看着郭世勋的密折,美得不行:
咭唎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巴林)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乾隆皇帝手上的“国事字禀二纸”根本就不是巴林的原稿,已经经过多次的翻译润色。郭世勋早在1792年9月20日,见到了密折中所说的波朗、亚里免、质臣三人。三人的真实身份是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广州秘密与监督委员会委员,三人将巴林的书信交给郭世勋。书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全英文的,一个是拉丁文的。郭世勋看着弯弯曲曲的书信就一脑子糨糊,马上找了翻译的通事,将两个版本的书信都翻译了。拿到翻译稿,郭世勋一身冷汗。
巴林的信在一开始就写道:
“我们那最高贵的国王,那统治大英、法国、爱尔兰等等至高无上的乔治三世,他的威名远播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信中还用国王的亲信、最高级等词来形容马戛尔尼。信中没有一句恭维大清帝国的话,只说使团到中华帝国北京朝廷,是要与中国皇帝开展友谊,改善伦敦与北京朝廷间的联系、沟通和往来,加强两国子民间的商贸。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目的是要提高“大英帝国和中国两国的利益,并为两国建立永久的和谐关系及联系”。巴林甚至在信中要求中方配合,并对马戛尔尼使团做出“恰当的接待”。
郭世勋被巴林大逆不道的书信弄得胆战心惊,不呈报皇帝,那是欺君,直接呈报皇帝,那是大不敬。郭世勋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对巴林的书信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将中国全部改成“天朝”,中国皇帝改成“天朝大皇帝”,两广总督改成“天朝大人”,将中国子民改成“天朝国人”,将英格兰中所有的狂悖“大英帝国”改成“本国”或者“我国王”。郭世勋还自作主张,将使团改成了贡团,礼品改成了贡品。一切都修改好后,跟粤海关监督盛住一起署名,快递到了北京。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