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中短篇作品(34)

2025-10-10 评论

    刘黑七,本名刘桂堂,黑七乃其绰号,清光绪十八年生于山东费县锅泉庄。幼时随母"王大脚"讨饭,羊倌出身。1915年黑七23岁时,与当地七名泼皮无赖拜了把子,偷得一把"鬼头刀"、劫得一支"马连匣子快枪"后,遂干起剪径断路的勾当。1919年,刘匪扩充到300余人,攘夺掳掠,始引起官府注意,派兵围剿17个月,刘匪部非但未灭,反而陡增至千人之徒,号称"刘团"。1925年张宗昌督鲁,派两团精锐剿刘仍未果,黑七反用官军的枪械装备了匪伍。至1927年底,刘匪部膨胀到万人。张宗昌拿黑七不下,便将刘部收编,给刘匪戴上"师长"的高帽。刘匪易帜,匪性益狂,绑票勒索,明火执仗;聚财敛钱,敲骨吸髓;烧杀奸淫,甚于禽兽。
    二十年代末,对沂蒙百姓来说,是最为可怕的岁月,连年旱魃为虐,不少山村,场上的碌碡都不曾打滚儿,乡亲家无宿储,室如悬磬。然黑七木人石心,欲壑难填,贪婪的魔口,愈张愈大。刘匪的口头禅是:"只要锅底下不结蜘蛛网,就得拿钱交给养。"哪村哪庄若无力上交或稍有迟缓,刘匪部便破围屠村,一例诛戮。
    刘匪破圩,除使用赵嬷嬷之辈惯用的伎俩外,还别具肺肠地毒施"火鸡法"。
    1926年1月23日,费县白马峪因无力交纳刘匪所索钱物,刘匪即率匪攻圩。当多种破圩法未能奏效,黑七让匪徒将耙齿上绑满棉絮,浇上煤油点火,往圩中投掷。顷刻,带火的耙齿又被石墙上和圩中村民反投出来,圩中的房屋非但没烧着,围墙下的匪徒反被燃烧的耙齿击得头破血流,圩外刘匪作为制高点的五间草房也被点燃……阴毒的黑七急命喽*%到外村抓来百只活鸡,将之一一放进煤油桶里蘸泡,点火扔进圩内。百只"火鸡",吱吱咯咯,扑扑楞楞,在圩中狂飞乱跳,窜垛上屋,圩内尽是草房,霎时有几处火起,时北风冽冽,风助火势,急速蔓延,有顷,整个白马峪变成一片火海。刘匪趁圩中熙攘麋沸之际,破围屠村……
    此后,黑七屡用"火鸡法"攻圩,每每得逞。
    刘匪屠村时,除将有姿色的女子掠走供匪徒发泄兽性、将有钱有地的户主作为"肉票"存留外,余者格杀勿论。女匪赵嬷嬷比起刘黑七这个杀人魔王,乃小巫见大巫。活埋、刀割、挖心、剖腹、剜眼、对耳穿、双劈腿、点天灯等等,是刘匪常用的杀人手段。沂蒙山中多深井,刘匪常将山民填满井后,再用乱石封井,此谓"塞井眼";刘匪有时将青年壮夫拴在树干上,嘴中灌满火药,然后点燃,是称"放人炮";刘匪对妇女儿童更是变着花样杀戮:匪徒们有时将孩童放在石碾上碾成肉饼;有时将男童的小鸡睾丸割掉,让其于剧痛中呼号而死;有时将怀孕的妇女集中起来,用烈火焚烧,让胎儿从母腹中炸出……最令人发指的是,黑七常用的"放天花":匪徒们将大刀会员及抗匪壮士捉来集中后,在旷野或河滩里,挖出一片间隔相同的土坑,将受刑者一一埋至胸口以上部位后,众匪便策马在刑场上来回奔驰,仅露出头部的受刑者血压急骤升高,铁蹄触头,血喷数尺……
    发明酷刑"炮烙"的一代暴君殷纣王,被"请君入瓮"的唐代酷吏周兴、来俊臣比之刘匪黑七,定会自愧弗如!
    从1925年冬到1928年春,仅在沂蒙山方圆百里内,刘匪就焚烧民房20余万间,有12万百姓惨遭屠杀。刘匪还把魔爪伸进泰莱山区,胶东半岛……
    其时,大大小小的赵嬷嬷、刘黑七们,也各率匪徒竞相破圩,有千余村庄被屠。沂蒙山中的每座山峦都在恶徒的淫威下抽搐,每条流溪都在魔鬼的狞笑中呻吟,整个沂蒙山变成一个偌大的坟场。费县、平邑有些区、镇成为无人区。大劫后的废墟里,比比皆是黠鼠衔尾厮咬;无人耕种的荒野里,成群的野兔踢腾跳浪;莱芜的莲花山一带,本是水美土肥之乡,连遭匪祸后,竟成了恶狼的世界。因家畜家禽被土匪掠光,饿狼常在风高月黑时,将劫后余生的山民当作惟一可袭的目标。大白天,过路行人也常会身葬狼腹。其时,有一8岁男童遭狼叼被山民救出后,脸上留下了秤钩状的伤疤,人称"狼剩"。前几年,我到莱芜拜望这位耄耋老人时,老人哓哓不休地重复着一句话:土匪在莲花山一次破围就杀人1300多,土匪比狼恶……
    临沭县的郇杵林村,在炎夏被一个人称"大尾巴"(当地人对狼的别称)的匪首率匪破围屠村后,无人收尸,逃荒到关外的乡人于寒冬回村时,才将全村数百口老少的白骨收于一处,葬于一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存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