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因了何种缘故自杀,都是自杀者经过反复思维后做出的最后抉择。我看,倘若鲸会自杀,那么最先登上月球的应是比人类早诞生八千万年的鲸,主宰这个地球的也应是重于人体千倍以上的鲸。
鲸没有改造自然的抱负,更没有征服宇宙的狂想。既然无政治目的、无经济追求、无文化积淀的鲸类不会自杀,那么,是哪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力量,把鲸这上苍的杰作、生命的奇观,即将拖进永恒的寂寞呢?
二
大海有着人类永远读不尽的大深奥。
那从天外滚滚涌来的蓝色诗行,那发出炸雷般声响的白色标点,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一部不朽的史诗。
面对大海,华夏祖先曾用想象的经纬编织出许多美妙神幻的童话,也对巨鲸这天地间最大的精灵,给予图腾式的敬奉。
汉代称鲸为(鱼畺),疆者,大也。《说文·鱼部》云:“(鱼畺),海大鱼也。”曾使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吴都赋》中亦云:“鲸从京,京大也。”然鲸到底有多大,有何等神威,古人曾进行过诸多匪夷所思的猜度。晋人崔豹于《古今往》中这般描绘鲸:“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千丈,一生数万子……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警异皆逃匿,莫敢当者。”至宋代,人们还把海潮涨落归因于鲸的出没。《尔雅翼·释鱼三》中对鲸更是张大其词:“其大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或日出则潮下,人则潮上。其出入有节,故鲸潮有时。”晓得潮涨潮落乃因月球引力所致的今人,对古人关于鲸的妄说难免会哑然失笑,但正是有了先人对鲸的敬畏和讴歌巨大生命的纯情,才使鲸们得以在大洋里度过了漫长而美妙的时光。
近三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贪婪地对鲸类“庖丁解牛”般的分割和利用,迄今已对鲸的沉浮食栖,骨骼脉络乃至生活隐私,了解得纤毫无遗。鲸曾是一个兴旺鼎盛、绵绵瓜瓞的家族。鲸分两大类:口内无齿有须者日须鲸,人群中的美髯公们仅把胡须作为显示威仪的装点,而须鲸之须则是须鲸不可或缺的滤食器官。须鲸中有蓝鲸、长须鲸、座头鲸等凡11种,其中蓝鲸是鲸类中的“超人”,最长者近35米,最重者达190吨之巨。另一鲸类口内无须有齿,称齿鲸。齿鲸中有抹香鲸、虎鲸及各种海豚,共70种。鲸类多具洄游性,它们夏季至南北两极寒海索饵,冬日到暖海产仔。鲸一胎一仔,孕期多长达十几个月,晋人崔豹“一生数万子”之说实乃齐东野语,怪诞不经……
科学的发展渐次将鲸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人类对鲸的崇拜也偃息消歇。彗星划过总会留有的闪异光的尾巴,在中国直到“文革”前夕,有些海边的渔民,仍未辍顿对鲸的供奉和祷祝。勾沉稽往,我目击过的那些近乎蒙昧的拜鲸活动,仍历历如绘。
60年代初期,我所在的连队驻屯黄海岸边。连队左近有村曰渔池。在渔池,关于“神鱼”的传说瑰异怪谲。有老妪言之凿凿,说她姥姥的父亲幼时攀崖掏鸟蛋,不慎坠入深海,是“神鱼”将之驮至海滩得以生还。有老叟语之切切,道其多次听到“神鱼”唱歌,嗓音之圆润不逊于青岛茂腔剧团的青衣。更多的长者谈及“神鱼”,要言如出一辙:昔年他们曾屡见“神鱼”过海。“大神鱼”过海,少时十数,多则上百,它们嗵嗵喷起的水柱高达数丈,阳光之下,若霓若虹,不时显露出的黑色脊背,宛如云中座座山峦。“小神鱼”过海,少则千尾,多时万头。其景象之壮观,即是舌粲莲花的说书人亦难表述……
传说毕竟真伪难辨,但有巨鲸自50年代未,年年于中秋节光顾渔池,却是连队老兵们亲眼所见。每当巨鲸来时,渔池百室一空,倾村而出。人们摆上香案,三拜九叩之后,再将鸡鸭鱼肉月饼瓜果之供品,投诸海中。后来,周围渔村也仿而效之,前未拜鲸者愈万。这等堂哉皇哉的拜鲸活动,引起当地政府和驻军的警觉。团里遣宣传干事到青岛海洋学院讨教,以在渔民中进行鲸类知识的启蒙教育。宣传者称,喷水柱的是鲸鱼,结大群的是海豚。鲸类能发出各种声音,尤其是座头鲸,发音贯珠如玉,清越婉转,且能不断变换声调……
言者虽谆谆,听者却藐藐。这年中秋节又临,渔池的拜鲸活动仍一如往前,筹措停当。为铲除迷信之源,军里特批炮弹5枚,令我所在团将鲸击毙。营里组织各连优秀炮手,将火炮架之岸边。然事有蹊跷,往年巨鲸每届中秋节正午时分喷柱而来,这天直至皓月出海尚不见鲸踪。渔民更笃信“神鱼”之神,庆幸而去;炮手因无缘发炮击鲸,沮丧而返。诅知,当炮车拖炮离岸不足一里,巨鲸却喷柱而抵。炮车旋即拖炮归位,百姓遂纷至沓来。渔民恳求部队炮下留情,年轻者胸堵炮口,阻拦发炮;岁长者双膝匝地,长跪不起。团领导见状,只得作罢。鲸来渔池近海,辄是小住数日。翌晨,当渔民还在齁齁酣睡,炮手直瞄二百米左右的巨鲸,三发穿甲弹呼啸出膛,巨鲸便销声匿迹。三日后,从连云港部队驰来“捷报”:有身中三弹之巨鲸,僵卧海滩……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存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