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电器1999年走出京城,在天津、上海、河北等地建连锁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国美电器2001年跻身"中国连锁百强"第六名,2006年底在全国拥有84家门店,销售收入逾60亿元。在外界眼里,黄光裕兄弟的黄金时代正是始自2001年前后。这段时间,京城房地产方兴未艾,兄弟二人都不断购置地块。
"我们发现,黄俊钦兄弟从中行北京分行贷出的10多亿元资金,绝大多数已陆续通过建成的房地产项目回笼,但他们还是长期不还。"参与调查者指出,"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做其他投资。"
2001年中,黄光裕将北京鹏润大厦内的三间物业置入香港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HK),获得1200万港元现金及上市公司13.4%的股份。次年,再以现金1.35亿港元认购京华自动化配售股份,之后经少量减持,持股上市公司74.5%,并将公司更名为中国鹏润。
同样在2002年,黄光裕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国鹏润收购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的一处地块,宣称公司将转向物业开发及经营。此举表明,这一时期黄光裕在港上市的目标还是着眼于内地房地产的融资和开发。
借壳上市需要大笔资金,而借壳之初,公司在香港市场并无融资能力。正是在此时,黄光裕透过一家担保公司从中行北京分行陆续贷出4亿余元汽车贷款。"这些贷款非常零碎,很多都是100多万元一笔。"知情人透露,"做车贷非常麻烦,但他仍然以零敲碎打的方式,三年时间里共贷出4个多亿,这些钱大多数流向境外,反映出当时他在境外急需用钱。"
即便如此,资金的缺口仍然远远超出供给。毕竟套现是有限的,事实上为了维持股价,黄光裕还需时常购入国美电器股份来托市。另一方面,套现资金被迅速用于国内房地产开发和国美电器在全国的扩张,但是钱永远都不够用。
同样在颠峰期的2004年,无论国美电器还是鹏润地产,都开始了急遽扩张。截至2006年中,国美电器半年报宣称,包括非上市部分在内的国美电器专卖店已达558家,遍布全国168座城市。其中,隶属上市公司的专卖店总计338家,当年上半年销售额为121.68亿元,创造净利润3.45亿元。
2007年1月16日,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声明,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消。就如一位接近调查组的人员所称,"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法律效应。"这一次,黄光裕安然脱险。
黄光裕后来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一切不过是商务法律纠纷,最后相关贷款已经结清。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黄光裕最终从香港调来巨额资金,弥补了贷款窟窿,并交纳上亿元的逃税罚款。在平息这一事件的过程中,黄光裕在调取资金时涉嫌非法换汇,而此行为亦被有关部门发现。更重要的是,黄光裕从此进入公安部门视野。由于其贷款创富中的种种情节并未受到法律处置,从而为后来进一步调查埋下了伏笔。
从1987年在北京贷到第一笔3万元贷款,到后来的20多年间,黄光裕编织了一张通往权贵高层的黑金网络。使他无论是在银行贷款、境外上市、资本运作,还是摆脱司法制裁方面都能游刃有余。凭借头上的保护伞,黄氏兄弟涉嫌多项犯罪,仅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就有涉嫌骗贷、诈骗、套汇操纵股票、侵占股东利益、虚假文件、偷税漏税及扰乱金融市场等。
黄光裕案展现了黑金政治与黑金媒体的特色,引起了中央高层的警惕。调查发现,多年来黄光裕共花费人民币几十亿元在中央部门、高级法院及各地方政府,买通了上千名各级官员作为其保护伞,编织黑金贿赂网络,其中也牵涉到高级干部的子女及秘书。
最耸人听闻的是,黄氏兄弟还买通宣传系统——各大网站及主要报刊关键人员,实施其"黑金媒体"计划。公安部门在2008年11月27日宣布"黄光裕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后,黄光裕集团一天之内策动9万条网民帖子攻击公安及政府,也通过收买电视台新闻评论、主要财经报纸及网络评论大肆为黄光裕"鸣冤",甚至还发动海外媒体以"共产党有系统打击富豪"等统一口径作呼应。目前调查部门已掌握了部分媒体受贿发稿的相关证据。
黄光裕是如何编织这个权力网的呢?
黄光裕的核心人际圈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他非常喜欢结交潮汕背景人士,其中包括帮助其香港上市的詹培忠、一起重组中关村的"粤文音像"老总许钟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