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老气和孩子们已经要饭回来了.给他捎回来半块玉米面饼子和两块细得像指头一样大的小红芋,王跑一面吃着一面掉着泪。
老气问他:“你刚才哎呀一声,是肚子疼?”王跑把刚才做的梦说了说,又说:“今天肯定要有气生!人家说做梦吃肉要生气。”老气说:“梦是心头想,你饿晕了,再说肉你也没有吃到嘴里。”王跑说:“就是。反正说破不灵。好在能转个好运气吧。”
吃完了红芋,老气说:“咱们先找个地方落脚住下,天这么冷了,没有个存身地方不行。”王跑说:“还找庙住。这么大个庄子,它能没个土地堂。”说罢推起车子向一丛树林走着,就在这时候,黑蛋指着前边一片房子说:“那不是个庙。”王跑看了看,只见前边柏树林中,红墙黄瓦,殿宇层迭,确是一座大庙。
他们来到这座庙门口.只见两扇朱漆山门大开着,山门下扫得干干净净,门楹上挂着个大匾,上写着:“敕赐白马寺”。迎大门有一座石碑,碑上刻着“中国佛教之源”几个字。王跑虽然识得“白马寺”三个字,意思却不懂得。他扒在石碑上探头朝里望了望,只见大殿里香烟缭绕,还隐隐听得有和尚在念经。
老气说:“这是个啥庙,这么大?”王跑说:“管他什么庙,只管进去。”说罢推起小车就往里走,刚走到院子里,大殿里走出个小和尚,约有二十来岁年纪,穿个黑袈裟,长筒白布袜子,见了王跑忙挡住问:“你们是哪里的?干什么?”王跑虽然多年没见过和尚了,却也懂得点称呼。他说:“小师父,我们是黄泛区逃荒的,坐错车了,流落在这里,想在这庙里住两天。”那个小和尚说:“我们这是寺院,不是庙。这里不能住,你们到别处去看看吧。”王跑说:“小师父,我们在外边要能找下住的地方,决不会来麻烦你们这寺院,常言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你们出家人爱行善,好赖找个避风的地方就行。”小和尚没有他嘴会说,只说着;“那不行,我们这是寺院。”正说话间,从殿里又走出来个老和尚,他有六七十岁年纪,长眉毛,深眼窝,尖下巴,看去面貌清癯,说话却声音响亮。他说:“这里不能住啊!这里是佛教重地,你们到村子里看看找个地方吧。”王跑看这老和尚的穿戴神气,像个当家的和尚,就抢上前一步说:“老师父,你就行行好吧,我们是逃难的难民,只住一晚上,给孩子们烧碗茶喝。明天就走。”老和尚看撵不走他,就对小和尚说:“给他们领到后菜园住一宿吧!”
说罢,叫小和尚领着王跑一家到后菜园去了.
原来这白马寺是洛阳一个有名的寺院。据传说是东汉明帝时候,有两个印度和尚。用白马驮着佛经来中国传教。走到这里,白马死了,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开始传起教来。现在这个寺里,还有埋着这两个印度和尚的坟,因为有这个传说,历代洛阳遭过多次兵燹,这个大寺却一直保存了下F来。不过这里只是个古迹,香火一直不算很盛。到清朝末年,殿宇房屋倒塌得很厉害,寺里原来有一顷多地产,也陆续被当地豪绅们霸占了。后来“一二.八”淞沪战爭时,国民党政府迁都洛阳一段,几个院长来这里逛了一趟,老和尚告状,才箅把地要回来二十多亩。后来又批了一笔修缮款,可是钱批得太少,再加上当地官员贪污挪用,除了把那几个院长的题字刻成石碑外,剩下的只够修整了一下山门,里边还是破烂不堪。
这里只剩下两个和尚。老和尚叫智能,小和尚叫圆通,他们是师徒二人。寺里的二十多亩地,由附近村里几家农户租种着,每年秋罢缴点粮食到寺里,供他们生活,寺后边还有大院子,老和尚在那里开了一片菜地,种了点萝卜白菜。
王跑一家当夜就住在这个菜园的两间破房里。
第二天清早,王跑找了一把破竹扫帚,把菜园门口扫了扫,又把些碎砖头拾了拾,就在这时候,老和尚转过来了。王跑说:
“老师父,你起来得早啊!”接着他又指着菜地说:“你这白菜这样种不行,这样长到啥时候还是扑楞楞,都下过霜了,得用红芋秧子把它捆住。一捆住就长成净心了。另外,你这红萝卜得剔苗;你看都长得像指头一样粗,我在家种的红萝卜,长得和棒槌一样,一个二三斤。”老和尚看着他说:“你会种菜?”王跑说:“嗨!不光会种菜,还会种细菜。像你这个园子,我步了,最少有三亩多地,要是摆弄好,种几畦葱、韭菜、芹菜,栽半亩蒜,吃不完的菜,还能卖钱。”老和尚说:“我们出家人不吃葱、韭、蒜、芥。这在三十戒里边。”王跑说:“这没有关系,种半亩西瓜,种几畦黄瓜、甜瓜。这不戒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