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园时期,我爷爷享受着一种特殊的尊敬,那就是来自遥远故乡的进京士人的崇拜与投靠。据说那一两年里,几乎每个来自故乡的读书人都不仅一定要来拜望我爷爷,争取当面聆听他的教诲,而且常常就留宿在我爷爷家中,那大宅院中的一些偏房几乎成了同乡会馆式的免费宿舍。开饭时就更热闹,不仅留宿的人都坐下来白吃,更有并不住在朴园而特意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赶饭的。所以据说爷爷家那时候雇佣的厨子就有四个之多。白米捞饭和白面馒头每顿都是用大笸箩往饭堂里送,菜肴和热汤一般情况下并不特别高级,但分量颇大,大盘大碗地往桌上端,还总有泡菜和霉豆腐佐餐。据说每顿开饭时人们并不固定座位,随便乱坐,一般当然都愿与我爷爷同桌,但我爷爷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多,回家吃饭时候少,所以很难获得与他同桌的荣幸。但我爷爷因为一脑子新派思想,所以并无架子,他回来吃饭时,常常端着碗,主动移到这里那里,边吃边同故乡来的年轻人攀谈,有时候突然来吃饭的人过多,菜供应不上,我爷爷就用筷子,敲着桌上的霉豆腐碟子,乐呵呵地说:“你们莫忙,莫忙啊,把这个留给我啵!”而也就偏有调皮的年轻人连那碟子也端走,笑嚷着:“先生吃白饭!我们白吃饭!”我爷爷便仰脖大笑,常常把嘴里的饭喷了出来。也有时候突然某顿并没有多少人来吃饭,我爷爷便皱眉,显然心里在嘀咕:今天是怎么回事呢?那时候还没有冰箱,厨师怕做多的饭菜馊掉,也唉声叹气,也确实经常馊掉许多,只好便宜了来捡泔水的郊农。
七舅舅原只不过是众多跑到朴园来赶饭的故乡青年之一。他究竟是来朴园时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抑或是来朴园后、甚至是经我爷爷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或别的未在青史上留名的哪位早期共产党人后在北京加入的,还是他在几次往来于故乡——北京——上海之间的过程中在故乡或上海或别的什么地方加入的。这我就不清楚了,相信七舅舅在自己的档案材料上是写得一清二楚的。这一点来自故乡的县党史修撰者也毋庸我来考据证实——但有一点父亲告诉过我:我爷爷很喜欢七舅舅,甚而从喜爱发展到宠爱。
那是个大革命的时代。1925年年初,我爷爷决定抛弃朴园,把奶奶、我父亲和当时尚未成年的几位姑姑移到远比朴园狭小简朴的四合院中,前往广州参加革命。他决定把七舅舅当作他钟爱的弟子及亲密战友带走(其实就七舅舅方面而言,无需谁把他带走,他是把我爷爷视为可爱而可敬的辛亥革命老前辈,愿推动他进一步加深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利革命事业),这大约引发出了我父亲与爷爷同时兼及七舅舅之间的尖锐矛盾——须知我父亲当时也是一位血气方刚的激进青年,凭什么他就得留在北京挑起维持一家的生活重担?凭什么他就不该前往迸发出诱人的革命魅力的广州,也成为一个惊涛骇浪中的弄潮儿?难道七舅舅就真比他强么?难道爷爷同七舅舅在一起,就真比同自己亲生儿子一起更感到昂奋而快乐么?
但不管怎么说,爷爷同七舅舅一起去广州了。北京的一大家子人,并不能及时得到爷爷从广州汇来的钱,后来更干脆一个子儿也收不到,恐怕是爷爷根本就没有再寄,我父亲,当时也不过才20岁的样子,便在对爷爷爱恨交加的感情冲击中,咬着牙挑起了越来越沉重的家庭重担。
七舅舅呢?他是快快活活地革命去了!一身轻松地弄潮去了!据父亲告诉我,七舅舅年轻的时候不但不是个猥琐的胖子,竟是个身材颇显修长的健壮男子。他蓄着一头浓密的长发,并且蓄着一腮一下巴的胡须。父亲曾挤在人群中听过七舅舅演讲。据他形容,这位与他同年龄的布尔什维克显示出惊人的成熟与雄辩。他纵论天下事,横扫当世雄,像一支火把在劈劈啪啪地尽情燃烧,不打手势时,他两手手背贴在后臀上,打手势时,他的一只手或双手突然伸向斜前方,手掌立起来,五指用力地张开,“赤潮澎湃!”“惟我工农!”当这类词语从他口中喷出时,听众中的一部分会狂热的鼓起掌来,而一些剪着短发、穿着月白肥袖短衫、深黑百褶短裙、长统厚袜子、带绊布鞋的新女性,便会从仰望着他的眼睛里,闪出异样的光芒,连我父亲的恋人——我的母亲,当时国立女子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七舅舅的从堂姐妹——也是如此;父亲回忆起这类情景时,心头肯定是五味交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