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柳摇金的名号,伶人们就陆续围过来看天寿,此时已围成一大圈,天寿被大家评头论足、打趣称赞得满脸飞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人一多,老师叔越发话多,不由得忆起自己最光鲜的岁月:“想当年,我十二岁上台就来了个挑帘红,唱一次堂会,那赏钱下雨也似的,两箩筐都装不下……”幸亏升平署管事的人来领众人进宫,才止住了老师叔的饶舌,也才替就要窘出泪来的天寿解了围。
柳知秋还是逮住进神武门前的一小会儿停顿,又安慰又嘱咐地对三个弟子、特别是对小天寿说了几句:一、有师傅我在,甭害怕;二、但凡进了这个门,多磕头,少说话;三、早早扮好戏,躲在台边儿好好看戏好好学着点儿,这儿的戏可是天底下顶拔尖儿的,在外头花多少钱也看不着。
他们可真的看到了天底下顶拔尖儿的一台戏--
应节戏《群仙祝寿》、《天下太平》、《三星高照》等,在金鼓喧闹、色彩耀眼中过了场以后,一派笙管箫笛,吹起了大家熟知的《廿四孝》中《斑衣戏彩》一出的引子。奇怪的是,理应出场的那一对老得走不动的老莱父母没有上台,随着乐曲慢慢踱出个挂着苍白胡须、身穿花花绿绿连脚婴儿彩衣、手持拨浪鼓的老莱子!他走到台口,刚念了一句定场诗,台下就哄地一乱,跟着就出奇地静,寂静中有人喊了一声“万岁爷!”接着就听桌椅声脚步声乱响,坐着的人站起来,站着的人跪下去,只有正中一席的皇太后端坐未动,拿了手绢掩了掩鬓角,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今天的宴会乃是家宴,有资格参与者都是皇室成员、朝廷亲贵,遇此意外,愣怔片刻之后,很快清醒,马上习惯地跪地叩头,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正在扮演老莱子的皇上大概没料到出现这个局面,也怔愣了一下,做了个戏外的动作--两臂左右伸开,从下向上摆动了好几回,意思很明白:平身,平身。众人也都看懂了,陆续站起来,可再也没人敢坐下了,一个个屏息静气地看当今皇上万岁爷的粉墨登场。
万岁爷却又回到戏里,面对着皇太后,高声唱起来,表明老莱子悲伤父母年迈,缺少生趣,想要以老年之身仿效婴儿状以博双亲一笑。他唱得合拍合调合辙合韵,极是难得,虽然嗓音不亮,甚至有点沙哑,可谁敢说不好!
唱着唱着,万岁爷真的一丝不苟地照着戏路子,手摇拨浪鼓,学着小孩儿的样子,向着皇太后嬉笑跳舞,并一跤跌倒在地,四脚朝天,乱抓乱动,口里还像婴儿摔疼了那样哇哇大哭。一般这出戏演到这儿,看戏的无不鼓掌大笑,今儿谁敢笑?可谁又敢不笑?大家都看着皇太后,见她老人家开心地笑了,众人也就跟着笑着叫了一声“好!”就是这声好才把躺在地上的万岁爷叫起来,他就地跪着磕了个头,用很地道的白口大声说:“儿愿皇额娘圣寿齐天!”
他这一跪不要紧,台上台下所有的人又都跪下了,口里不由得同声呼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比第一声山呼万岁更洪亮也更整齐。毕竟是见到一个儿子为母亲祝寿、在挖空心思地讨母亲欢喜,这番情意总是很动人的。当然,身为天子,万民之君父,至尊至贵,不惜自贬身份扮优伶以悦母,不但不会被责备为玩物丧志,反而将被称为大孝而成为天下的楷模。--这出戏外戏收场之后,躲在扮戏房窗口看戏的柳知秋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徒弟和儿子的。
等万岁爷卸了装,毕恭毕敬地向皇太后谢了恩,在众人欢声笑语的赞美中入席坐定后,好戏连台了。
《吃茶》、《吟诗》、《醉酒》、《惊丑》、《藏舟》、《琴挑》,还有热闹的玩笑戏《打灶王》等等,一出出声情并茂、美不胜收。原本都是京师顶尖的名伶,进宫来演谁敢不上劲?好戏好角好卖力气,那就好看得没法说了!天福他们三个从来没看过这么精美的戏,看得大气不敢出,看得目瞪口呆,看得心头像小鹿乱撞似的发慌。挨在天寿身边的天禄发觉小师弟在簌簌发抖,一摸他的手,冰冷,连忙脱下自己的坎肩给他披上,小声问:“没受凉吧?”
天寿摇摇头,小嘴翕动着轻轻说:“我头晕……心里……害怕……”
天福赶紧到扮戏桌那儿为小师弟倒来一杯热茶。天寿接过来要喝,手抖得把茶水都泼出来了。
柳知秋脸一沉,低声喝道:“韵兰,你听着!不许慌!不许怕!我怎么教的你就怎么唱!唱好了有赏,要是唱坏了,砸了我柳家的牌子,看我回去不揭了你的皮!听见没有!说话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