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上山·爱(67)

2025-10-10 评论

  "真是长篇大论的《傲慢与偏见》!人家一定说你是雄辩滔滔的大男人主义者。"
  "你也这样以为吗?"
  "我似乎也要这样以为一下吧,不然我念什么哲学系呢?如果我不能求真求善的话。"
  "哲学系也有美学的课呀,你可以专门追求美呀。"我打趣。
  "好像说得也是。"小葇温和的附和着。
  "其实,你何必上什么美学的课呢?上美学的课不如做唯美的事。我看你不如整天照镜子,像左拉笔下那个镜子前面自我欣赏的女人,你自恋算了,你本身就是美,去他妈的美学!"
  "谈美学,不该讲粗话。"小葇提醒我。
  "别忘了有时候粗话也是一种美。好吧,不讲去他妈的,改用远离美学吧。记得西班牙籍的美国哲学家桑塔耶那吗?他是美学权威,在大学教了二十三年,但他却非常厌恶学院传统,五十岁那年,一天上课,一只小鸟飞到教室窗外,桑塔耶那忽然若有所悟,他说了一句:我与阳春有约。就离开美国了。此后在欧洲浪迹三十年,八十九岁死在罗马。多美啊!"
  "真的美,有这种故事,美学又算什么呢?去他××的美学!"小葇也学着说粗话。她边说边笑。
  "对,去他××的美学!我们要活生生的美学,不要死板板的美学!"我兴高采烈,两手握拳高举,做抗议状。
  "我记得,"小葇想着。"有一个什么吃鲈鱼归故乡的故事,好像跟桑塔耶那的很像。"
  "噢,你指的是晋朝张翰的故事,张翰在外面做大官,一天秋风吹到脸上,他想到家乡的鲈鱼,忽然若有所悟,感到人生贵得适志,怎么可以奔波几千里外去寻什么爵禄富贵,立刻就不干了。这位老兄没有阳春有约,是与秋风有约。也可说是与鲈鱼有约,但鲈鱼一定反对,哪有约好了你来吃我的道理。"
  小葇笑起来,笑得好开心。"与秋风有约,就美了;与鲈鱼有约,就焚琴煮鹤了。现在得到一条美学定律了,就是要美,就不要大贪吃。"
  "对,"我鼓着掌。"完全原案。这样才洒脱。人就要活得洒脱,脱身得洒脱。还有,进一步,脱衣得洒脱!"
  "不许你又扩大脱的范围!刚才你说一进入美的境界,你就面对了女人和艺术。你刻薄了半天女人,真善美三样只给了女人三分之一,那艺术呢?"
  "艺术倒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境界,基本上也是美的境界。但逃避得太过分,每一小时都关注在美的问题上,像明朝大艺术家董其昌一样,在乱世里他老兄什么都不管,只管艺术,这也未免太没心肝。不过,大艺术家倒是乱世中的尊严幸存者,即便是碰到暴政,他也可以逍遥在自己的世界,暴政也随他逍遥,不去管他。从齐白石到毕加索,都是如此。暴政所以对他们网开一面,因为他们搞的是美的问题,不是真、善的问题。当然有的比较伟大,把美的问题跟真、善问题申在一起。像画《流民图》的中国画家、像画《行刑图》的西方寻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已经在山水、花鸟、人物之外,另有轮廓深沈的视野,这是应令一般画家惭愧的。"
  ※※※※※※※※※※
  "有时候,"小葇说。"我常常觉得,把美用在感情上、用在人与人关系上,似乎比用在艺术上更有味、更富哲理。"
  "你说得没错,我看把美用在感情上、用在人与人关系上,全在能不能在奇情与俗情上表现出高下。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更是要得。也就是说:俗情本身,有时并不一定不好,但是若不来俗情而来奇情,那就更好。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多能不斤斤于盛衰荣枯,他们是失马的塞翁,不以得为得,也不以失为失,因为在许多方面,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这种得失之间的哲理,汉朝贾谊说得深刻,他说:祸今福所倚,福分祸所伏。忧喜同门今,吉凶同域。意思是说,一切祸中都有福分、一切福里都藏祸根,归根起来,忧喜吉凶,都是一窝里的东西,实在难以保证纯度。所以,智者达者从祸中看到福分的一面,或从福中看到祸根的一面,而不患得患失。智者达者以外,另有一种颇富这种色彩的美者——兼具智者达者的唯美主义者,他们能从另一角度,抢眼人生。他们认为:人生不但有祸福相倚的一面,也有丑八怪的一面、不漂亮的一面,人过一辈子,不该把自己或自己跟人的关系弄成这一面。人不该在这一面上发展下去、浪费下去,而该尽量追求相反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唯美的一面。唯美一面的开花结果,就是奇情。奇情是一种异乎俗情的表现方式,一般人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按照人情之常,大家都差不多,做得差不多,反应得也差不多,但是奇情就做得、反应得不一样。我举汉武帝的李夫人为例。中国人描写女人的美,用倾国倾城,最早就是对汉武帝的李夫人说的。李夫人被形容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成为绝代佳人、成为美的偶像。可惜红颜薄命,得了要命的病,最后缠绵病床,眼看就死了。汉武帝跑去看她,想见最后一面,可是李夫人却拒绝了。——为了给情人留下一个艳光照人的好回忆,而不是一个风姿憔悴坏印象,她拒绝了人情之常的诀别。从俗情观点看生离死别,大家见最后一面乃情所必至、理所当然,怎能不见?可是从唯美主义观点看,却不见更好,相见争如不见"更好,不见更美、更要得、更漂亮,这就是奇情。几年前,我看过一场电视剧,描写一个中年男人,一天收到老情人的电话,说要路过他住的这个小镇。这个小镇正是他们当年旧游之地,如今男婚女嫁,颇思旧梦重温,于是相约一见。不料那天到来,两人却阴错阳差,老是碰不到:男的到甲处,女的竞刚离开;女的到乙处,男的又方才走。最后交错了一下午,也绿怪一面。到了晚上,男的收到老情人留下的一封信,大意说,虽没碰到,她自己一个人却一下午把旧游之地一一重临,见景生情,有不少美的回忆。最后转念一想,忽然觉得,两人如果不再鸳梦重温,永远保留记得当时年纪小的印象,岂不更好?于是老情人留书而去,走了。从俗情观点看,大家好了一回,情缘未了,见上一面,乃情所必至、理所当然,怎能不见?可是从唯美主义观点看,却不见更好,相见争如不见更好,不见更美、更要得、更漂亮,这就是奇情。奇情论者的价值判断,是绝世的、是独立的,它对得失的衡量与鉴定,与俗情标准不同。俗情的标准是一尽一字,奇情标准却是舍字。尽是一切事情都随波逐流的做,做到胃口倒尽、感情用光、你烦死我、我烦死你为止,一切都赶尽杀绝的干法,不留余地,也不留余情。市井小民在男女情变或婚姻破裂时候,最容易犯缺乏节制的尽字,最后经常是和平开始、战争结束,赶尽杀绝,一切反目相向,丑八怪已极、不漂亮已极。这是俗情标准。相对的,奇情标准却高杆得多,因为它能舍。舍是一种智慧、达观、艺术、决断的结合,它的特色之一是常把进行式转变成过去式,它常在俗情标准的中点上,中间的中,做为终点,终结的终,在看起来还没完的节骨眼上,夏然而止,宣告完了。舍是速决、是早退、是慧剑斩情、是壮士断臂、是为而不有、是功成弗居、是浓抹处淡妆、是无情处有情……介之推不言禄,是一种舍;鲁仲连不受酬,是一种舍,以他们的功德,言禄受酬,按俗情标准,也是应该的,可是按奇情标准,他们进一步表现了舍却是神来之笔、点睛之妙,益见其高。在人类历史上,有大多大多舍得动人的奇情故事,我最欣赏的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雷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在打高丽那一次,他因补给困难,必须退兵。退兵前,却送礼物给敌人,表示对他们守城不降的欣赏,这种对敌人的心胸,绝不是小鼻子小眼的现代政治人物干得出来的!唐太宗这种奇情,最精彩的一次,是表现在他对朋友变成敌人的心胸上。唐太宗肝胆照人,成功的一大本领是大度化敌为友,在群雄并起中,一统天下。天下一统后,他为了特别感谢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李积、秦叔宝、侯君集等二十四位功臣,叫阎立本为他们一一画像,挂在凌烟阁,表示崇德报功,不忘革命情感。不料后来侯君集造了反、被抓住,依法非杀头不可,唐太宗对这位朋友变成敌人,的老同志,非常痛苦。他哭了,他哭着向侯君集说:你造了反,非杀你不可,但你是我老同志,我不能不想起你、怀念你,我再上凌烟阁,看到你的画像,教我情何以堪?你死了,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我为了你,再也不上凌烟阁了!这种心胸,也绝不是小鼻子小眼的现代政治人物干得出来的!——小鼻子小眼的现代政治人物他们对凌烟阁,怎么也舍不得!怎么会为你不上呢?现代小鼻子小眼的政治人物,他们实在俗不可耐,毫无趣味,不但做他们朋友没趣味,甚至做他们的敌人都没趣味,他们连做敌人都不够料。他们今天跟你是亲密战友,肝胆相照,明天就把你从百科全书或机关刊物中挖出来,一桶黑漆,把你革命勋业全部抹杀,打成敌我矛盾,于是,你变成了懦夫、变成了叛徒"、变成了汉奸、变成了大骗子、变成了脱离革命队伍的反对派……,你变得一无是处,你的功绩全不提了,天下变成他们打的,你若有画像在凌烟阁里,早就拉下来,撕毁、斗臭。天下是他们的了!什么?你是二十四分之一?笑话!滚!——以理想主义起义的人,最后抛弃理想不谈,反倒连事实都抹杀,见权力起意,这是现代人物最大的俗情、最大的反奇情的悲剧。我清楚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早年人类的一些动人品质,已经花果飘零、消磨将尽。但对我说来,我仍忍不住一种内心的呐喊,使我在俗不可耐的现代,追寻今之古人。可是,暮色苍茫、苍茫,又苍茫。我失望。小葇你呢,你失望不失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