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26)

2025-10-10 评论

    只是,我也想,会不会惟有在大唐,那个万邦来朝、文风鼎盛的时代,人们才能由奇丽、诡橘、险怪,回归到最接近心灵的"平淡人妙"?如果把《静夜思》放到今天的"诗社"里评选,恐怕会被当作"打油诗",不但得不了奖,连入选都办不到。
    文章要浅白易解,直指人心
    最近看英美大思想家罗素(BetrtrandRussell)的《罗素回忆集》,其中一段话,很引起我的共鸣。他说:
    "我总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英文写作,虽然如大家所知,我也能用晦涩难解的数学逻辑。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写出老妪能解的文章,它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罗素还建议写作的人:"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字就能表达出来,千万别用复杂的字。"
    他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作家老舍的《骆驼样子》时,看到老舍形容雪天、雪地,简简单单几句活,好象把那雪景活生生的搬到眼前,比我用一大堆"晶莹"、"剔透"、"白皑皑"、"粉饰银装"所形容的更直接、更生动。
    也使我想起《史记》里描述荆柯刺秦王。"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恐,剑坚,故不可立拔。"那一段都用短句,但是正可以描绘千钧一发的画面。
    辞藻不可喧宾夺主
    我开始领悟,味道好,不但作料不能放得太多,而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早放、不能久搁。最重要的是把"主味"烘托出来,而不能喧宾夺主。所以作鸡,要有鸡味;作牛,要有牛味。如果只知作料味,却失去鸡和牛本身的鲜味,就好比用一大堆形容词,写"刺秦王"的一瞬,和描述"一眼看到的雪景",那瞬间最真实的感受,反而全不见了。
    文章不可偏离主题
    想起有一次和林玉山老师吃"生鱼片",他看我在酱油里放了许多"芥未",笑道:"你是吃生鱼片,还是芥未?放太多、太辣,反吃不出生鱼片的好滋味了。"
    想起大学时代在师大旁边的龙泉街,吃辣牛肉面,一群人对着碗掉眼泪,一边哭,一边吃。有人问:"好吃吗"吃者答:"过瘾,辣极了!"只是后来想想,到底吃到牛肉味道了吗?
    文章不可不合时宜
    也想起有一次跟黄君壁老师吃饭,他的茶杯一空、我就为他倒满。老师居然把手掩着杯子说:"咱们是自己人,我就直说,为了我好,不要随时为我添茶,免得我没立刻喝,反而后来喝的全是冷茶。"
    多有道理啊!别让配料杀了你的味觉。别在文章里加太多辣椒和味精。更别不合时宜地一味倾吐,让读者喝了一大壶冷茶。
    综合结论
    说了这许多,你可许真以为我在教烹饪了。那么讲实在一点,我的结论是——要想文章写得好,你必须平时收集材料,不但看万卷书、也行万里路,使自己下笔能真实而生动。
    写作时,你可以单刀直人地"破题"写来,也可以用生动的材料将"主题引入"。然后适时、适量地加入自己的论点和经验。那必须是你深恩之后豁然贯通的想法,而非生吞活剥的堆砌。那最好是平实自然的描述,而非艰深辞语的卖弄。
    最重要的是,你无论怎么写,总不能偏离本题。而且只有出于真诚的文章能够感人,只有感人的文章可以流传——
    在冰寒的天气,一群人端正地坐着,稍不用心,就被戒尺狠狠地抽在背上……
    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奇异的眼光,大声呼喊……
    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以前看过几次成人在街头打架,印象最深刻的是——
    两个人刚动手,就听见有东西在地上滚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是两只断了表带的手表。
    也碰过人们在餐馆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妙的是,这个狠狠给那个一拳,那人倒在椅子上,椅子卡嚓一声,就断成了三截。
    后来我常盯着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想: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