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27)

2025-10-10 评论

    看起来这表带挺结实,我丢球、作体操,它都不会掉。还有这椅子,两百磅的大胖子坐上去,也不会垮,为什么打架的时候,那么不经用呢?
    我想出的答案是:
    它们都是为理性的人做的。理性时再结实的东西,碰到不理性的动作,都变得脆弱无比。
    无伤害的发怒
    问题是,人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有情绪就可能发怒。
    去年秋天,我到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去。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仁立在中央走道的两侧。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
    奇怪的是,居然有一大群旅客,围在一个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
    那是一个跺脚捶胸、嚎陶大哭的娃娃,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
    高举着双手,提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个铜像,却生动得好象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他的颤抖。
    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
    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被激动了本能;点燃了人类最原始的怒火。
    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谁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造成伤害?
    有原则的发怒
    最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两部电影都好极了,但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都是发怒的情节。
    在《霸王别姬》里,两个不成名的徒弟去看师父,师父很客气地招呼。但是当二人请师父教诲的时候,那原来笑容满面的老先生,居然立刻发怒,拿出"家法",好好修理了两个听话的徒弟。
    "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当葛优饰演的败家子,把家产输光,债主找上门,要葛优的老父签字,把房子让出来抵债时。
    老先生很冷静地看着借据说"本来嘛!欠债还钱。"然后冷静地签了字,把偌大的产业让给了债主。事情办完,一转身,脸色突然变了,浑身颤抖地:追打自己的不肖子。
    两部电影里表现的老人,都发了怒。但都是在该发怒的时候动怒,也没有对外人发怒。那种克制与冷静;让人感觉到"剧力万钧"。
    只是,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有理性的发怒
    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在联合国会议里,苏俄的赫鲁晓夫,会用皮鞋敲桌子。
    后来,我跟精干外交的一位朋友谈到。他一笑,说:"有没有脱鞋,我是不知道。只知道作外交虽然可以发怒,但一定是先想好,决定发怒,再发怒。也可以发表愤怒的文告,但是哪一篇文告不是在冷静的情况下写成的呢?所以办外交,正如古人所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有所怒,有所不怒。"
    这倒使我想起,一篇有关本世纪最伟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报道。
    托斯卡尼尼脾气非常大,经常为一点点小毛病,而暴跳咆哮,甚至把乐谱丢进垃圾桶。
    但是,报道中说,有一次他指挥乐团演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新作,乐队表现不好。托斯卡尼尼气得暴跳如雷,脸孔胀成猪肝色,举起乐谱要扔出去。
    只是,手举起,又放下了。他知道那是全美国唯一的一份"总谱",如果毁损,麻烦就大了。托斯卡尼尼居然把乐谱好好地放回谱架,再继续咆哮。
    请问,托斯卡尼尼真在发怒吗?还是以"理性的怒"作了"表示"?
    学习发怒与不发怒
    想起一位刚自军中退伍的学生,对我说的笑话。
    一位团长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营长发脾气;营长回去,又满面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连长冒火;连长回到连上,再满脸通红地对脸色发白的排长训话……
    说到这儿,学生一笑:"我不知道他们的怒火,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真的,也是假的;当怒则怒,当服则服。"我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