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28)

2025-10-10 评论

    每次想到他说的画面,也让我想起电视上对日本企业的报道:
    职员们进入公司之后,不论才气多高,都由基层做起,也先学习服从上面的领导。当公司出了大庇漏,一层层训下来,正像是军中一样。
    报导中,也有企业界人士冬天去"打禅七",和"在街头呼喊"的画面。在冰寒的天气,一群人端正的坐着,稍不用心,就被戒尺狠狠抽在背上。
    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一个人直挺挺地站着,不管人们奇异的眼光,大声呼喊各种"老师"规定的句子。
    他们在学习忍耐,忍耐清苦与干扰,把个性磨平,将脸皮磨厚,然后——
    他们在可发怒的时候,以严厉的声音训部属,也以不断鞠躬的方式听训话。怪不得美国人常说:
    "在谈判桌上,你无法激怒他们,所以很难占日本人的便宜。"
    既会发怒,又难以被激怒。适时发怒,又适可而止。这发怒的学问有多大!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用发怒表示立场之前,先应该学会,在人人都认为我们会发怒的时候,能稳住自己,不发怒。

    台湾的联考,就像个非常著名。却座位有限的餐馆。
    当你挤进去,能吃到最营养,最健康,最好吃的东西。
    如果挤不进去呢?
    你可以……
    联考大餐馆
    大学联考距离我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仍然难以忘怀当时发生的两件事:
    考场上有两名枪手被抓了,一个是某著名大学的学生,另一名早已毕业。他们都有超人的功力,连着几年为别人代考,每次都考取名校。
    枪手考大学,外国拿博士
    被抓之后,他们的学籍被开除了,曾由他们代考的学生,也失去学籍,问题是,其中有两位不但已经在台湾念完大学,而且出洋留学,在外国拿到了研究所的学位。
    看到这个新闻,我想,那请"枪手"代考的人,功课一定不怎么样,既然功课不好,进入名校一定跟不上,就算台湾的名校是"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出洋也必然要出丑。可是,为什么他们不但拿到硕士,甚至有的马上可以拿博士了呢?
    另一件使我难忘的,是进入师大美术系的那天,系主任致欢迎辞时说。
    "你们真幸运,今年有近两千人来考,我们只取二十五位,想必你们在进来之前,已经找很好的老师,磨练了许多年,所以,你们已经都很棒了!"
    第一堂素描课下来,我环顾同学的作品,果然,大家都画得好极了。诚如素描教授当天的评语——"看得出你们都受过学院派老师的指导。"笑了一下,他歪歪头:"说实在的,没受过学院派的训练,也考不进我们美术系。…
    我问了几位同学,也想想自己:
    "可不是吗?我们的老师都是学院派的,甚至可以说,都是名师!"
    只是,从那以后,我常想:"如果一个有才气,也立志做艺术家的人,因为找不到学院派的老师,或请不起名师指导,是不是就永远跟我们美术系绝缘了呢?如果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了!"
    哈佛大学:不看过去,看未来!
    我总记得,美国的安克志的儿子对我说,他高中的成绩不是多么好,但是哈佛大学在口试之后收了他,原因是:
    "哈佛大学不只问你过去学到多少,更重视你的潜力,看你未来能学多少。"
    问题是,我们的联考制度,怎么发掘那些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人?在僵化的考试方法下,会不会有太多张大千、黄君壁和林玉山,在第一关就被打了回票?
    只是,想到这儿,我又自问,前面那几位,又有哪个曾是考场的战胜者?靠着一纸金榜而伟大呢?
    中国是那么重视科举,由科举出来的人才多得不可胜数,只是,如果我们好好算算,只怕不是科举出身的人,远比前者对中国历史有决定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早在从事革命之前,就曾经上书李鸿章,还亲自送去天津。幸亏李鸿章没理睬,相反的,如果李重用了孙,只怕孙中山就当不了国父。也只怕我们一直到今天,还跟英国或日本一样,有个高高在上的皇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