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26)

2025-10-10 评论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一八六五~一八九八),字复生,号壮飞,湖浏例阳人。他的父亲是清朝大官,最后做到湖北巡抚。他十三岁跟着父亲到甘肃,二十岁跟着新疆巡抚刘锦棠到新疆,以后十年间,浪迹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各省,见闻很多。
  谭嗣同二十九岁时候,中国甲午战争打败,他热心救国运动,组学会、养人才、研究新政,非常活跃。三十三岁时候,参与戊戌政变,被西大后非法残杀于北京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中最感人的一位。
  谭嗣同的思想,从旧学中加进佛学,又从佛学中加进西学,他死前两年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受了他们极大的影响,思想的视野上更宽了。他完成了最主要的著作——《仁学》,对人生的取向,有了融会贯通的结论。这种结论,使他在戊戌政变时可以不死却甘愿一死、可以逃亡却宁愿坐待,最后从容的,。我自横刀向天笑"而去,完成了伟大心灵的一生。《仁学》出版于他死后,因为是禁书,所以刊行于日本。他的遗作,近年在大陆迭有发现,所以对了解他,有了进一步的帮助。
  墨翟:《墨子》
  墨翟被尊称为墨子,或说是春秋时候宋人,或说是鲁人。司马迁说墨子和孔子是同时人,或者稍后;孙诒让说墨子比孔子还早。
  墨子是热心救世的人。班固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住的地方,烟囱还没熏黑,就跑去救世去了。
  墨家的救世,比起儒家来,动人得多。孟子一方面明知"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方面却血口喷人,骂墨子"是禽兽也"。这未免大不公道,也太伪君子了。儒家高高在上,以不耕而食为君子,以学稼为小人,一心要"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生活起居,都要乘舆代步、从者众多的大排场,这样的救世者,比起"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墨家来,是应该脸红的。孟子不但不脸红,竟还骂墨子是禽兽。这又算什么呢?
  墨家的门徒很多,但他们过的,不是"有酒食,先生撰"的生活,而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的苦行生活。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群人物,他们比起儒家的门徒来,后来是没落了。这种没落,是中国真人的没落。
  公孙龙:《公孙龙子》
  公孙龙(约前三二五~约前二五○),战国后期赵国人(《史记》中有两位公孙龙,一位是孔丘学生,是春秋时人;一位是孔丘六世孙孔穿时代的思想家,是战国时人)。他在公元前二人四年,曾到燕国游说,劝燕昭王别打仗;后来在赵国平原君家作客二十多年,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他是战国时代的雄辩家,辩论比赛的结果,总是"孔穿不应"、"子高弗应",谁也赢不了他。虽然赢不了,可是大家不服,所以《庄子》说:"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民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尤)也。"
  公孙龙是中国思想中的彗星。中国思想,最薄弱的是逻辑,在思想方法上,常常气壮而不理直,推理推了半天,结果把理推到一边去了。这时候公孙龙出来,用逻辑方法,把一般的比喻,来了一番使人吃惊的新解,自然就不同凡响了。例如《论语》中谈坚白,("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但这种坚白观念,到了公孙龙手里,就发展出逻辑的讨论。这种思想方法上的细密,除了《墨子》外,是古人所不及的(纪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季诺(Zeno)跟公孙龙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这是一件最有趣的事)。公孙龙的出色,也正在这里。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后),琅琊(山东林沂)人。他的一生,历经战乱,他在湘东王萧绎幕中服役的时候,为侯景所败,做了俘虏,在囚送渗中,几乎死掉。萧绎被拥立成梁元帝时候,叫他管理中央的图书。后来西魏军打江陵,围城二十一天后城破,萧绎认为自己完了,文化完了。乃尽烧图书,蹈火自焚。颜之推又成了俘虏,最后留在北齐做官。北齐被北周所灭时候,他又一次做了"亡国奴"。饱更忧患的经历,使他在老死以前,写下一部望子成龙的名著,就是《颜氏家训》。颜之推很看不起无用的知识分子,他说: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又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