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27)

2025-10-10 评论

  吟啸谈学,讽永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此公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吕坤:《呻吟语》
  吕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他是明朝进士,做到山西巡抚等高官。
  吕坤关心世道人心,他认为"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他在一六一六年八十一岁时候,刊行了这部写了三十年的稿本,就是正人心的一部有力书籍。
  《呻吟语》的意思是"病时疾痛语也"。他认为人的身心常在病中,他自己"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临死前两年,才决定把这部切身修养的著作,公之于世。
  《呻吟语》全书共分六卷,包括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六部分。这书在吕坤生前印的,只是两卷的摘要本,叫《呻吟语摘》;他死后印的,多是六卷的全本,共有两千零七十三条,可算集修养的大成。
  吕坤很得人佩服。明朝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以八十老翁,他做刑部尚书。清朝道光皇帝,甚至把他从把在孔庙里。在旧道德的修养上,吕坤的成绩,的确可为典范。

  孟轲(约前三七三~约前二八九),字子舆,在战国中期,生在邹国(山东邹县)。
  孟轲自命是孔丘的传人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说: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这是十足以圣人自命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这又十足以道统自承了。虽然这样,在身分关系上,孟轲却只不过是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而已。
  孟轲的地位是累积起来的。到了唐朝,韩愈推崇孟轲是直承道统的人物。到了宋朝,他配享到孔庙。到了元朝,他被封为亚圣。到了明朝,因为明太祖不喜欢他;吃了一点蹩,后来就一直风光,直到今天了。
  《孟子》一书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个字,在内容上,理直气壮固多,理不直气壮也不少。中国人推理不合逻辑,受孟轲的影响应该不少。
  《孟子》在北宋以前只是子书,宋仁宗后,才升段为经书,真是愈来愈走运了。
  《孟子》中最精华的思想,乃是它的政治哲学。孟轲主张义利之辨,此利乃指自私自利,不是民生乐利,孟轲从不反对民生乐利,把两种利混为一谈的,不足以知《孟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前一七六~前一○四),号桂岩子,河北冀县人,是汉武帝时代的博士。他上课时候,要"下帷讲诵",他的学生,甚至要"传以见次相授业"(间接教来教去),"或莫见其面"。早年时候,他的专心,可以"三年不窥园";晚年时候,他"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述为事",很受人尊敬。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一个学生害了他。有一次汉朝祖庙着了火,董仲舒写了稿子,发了议论,主父偃偷了这篇稿子,上奏汉武帝。汉武帝拿给大家看,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的作品,大发议论;说这篇东西"大愚"。汉武帝一听,火了,于是把董仲舒关起来,论以死刑。后来虽给特赦了,但他再也不敢谈灾异了。
  董仲舒打着儒家的招牌,耍着阴阳家的把戏,用阴阳四时五行种种迷信怪说,逢迎主上,以期得君行道,结果却变成了统治者为虎作伥的帮凶,成了助长专制政治的第一罪人,也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一思想的第一罪人,这种跟统治者与虎谋皮的知识分子的迷梦,在梦醒时分,除了落得虎口余生外,什么都与春秋代谢了。
  韩愈:《韩昌黎集》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北昌黎(唐朝的昌黎是今天的通县)人。他是唐朝进士,官瘾很足,可是时升时降,官运却不怎么样。唐宪宗听说凤翔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里有释逸文佛的指骨,特派宫人三十六名去奉迎,满朝大事铺张的时候,韩愈大表反对,并说东汉皇帝信了佛以后都短命。皇帝大怒,把他贬到广东潮州。到潮州后,他上表谢不杀之恩,并歌功颂德一番,所以只待六个月,就放回来了。
  韩愈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写《原道》,说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字里行间,严然以道统自任。他是公然主张"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他在思想上的心态,是非常明显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