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50)

2025-10-10 评论

  俞正燮除了博古通今外,思想也极开明,他主张人权女权,"颇好为妇人出脱"。他说:"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又说:"深文以罔妇人,是无耻之论也。"这种前进的言论,在礼教下的中国,真是大胆极了!
  郭嵩焘:《养知书屋遗集》
  郭嵩焘(一八一八~一八九一),字伯深,号筠仙,别号献臣,晚自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他二十九岁中进士,后来历任中央、地方官。五十八岁时,做出使英国、法国大臣。他是深知世界大势的人,但在愚昧守旧的时代里,他竟被无识的士大夫骂为媚外。《清史稿》说:
  英人马加理入滇边遇害,嵩焘疏劾岑毓英,意在朝廷自罢其职,借籍外人口也。而一时士论大哗,谓嵩焘媚外。篙焘言既不用,英使威妥玛出都,邦交几裂。嵩焘又欲以身任之,上言:"交涉之方,不外理、势。势者人与我共,可者与,不可者拒。理者所以自处。势足而理直,固不可违;势不足而别无可恃,尤恃理以折。"因条列四事以进。后来他格于小人刘锡泽的事事捣乱,乃辞官回国。但是-嵩焘虽家居,然颇关心君国。朝鲜乱作,法越衅开,皆有所论列。逮马江败(一八九四),恭亲王奕訢等去位,言路持政府益亟,嵩焘独忧之。尝言:宋以来士夫好名,致误人家国事。托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洎事任属,变故兴,迁就仓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为甚!"是疏传于外,时议咸斥之。及庚子(一九○○)祸作,其言始大验,而嵩焘已子十七年(九年以前)卒矣。这样一位不畏人言的先知,他的遗作,自是我们最好的营养。
  佚名:《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那时候的诗,事实上是歌谣。歌谣分随口唱的"徒歌",和随着乐器唱的"乐歌"。当时的音乐家叫乐工,他们搜集这些"徒歌"和"乐歌",编成唱本。有三百多篇,就叫《诗》或《诗三百》。后来乐谱散失了,只剩下歌词了。
  到了孔子时候,他把诗给道德化了,用来做为教条。例如"卫风"(硕人)中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明明是写漂亮女人的,但孔子却硬扯在画画上面,还引而申之,硬扯在修养上面。孔子主张"思无邪",这样一规范,歌谣的本来面目就被曲解了。
  自从孔子给这些歌谣定下规范后,后来的人就更变本加厉了。汉朝以后,把它用"经"给供奉住,就叫《诗经》了。从此说诗的,就提出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来发挥,本来面目就更远了。
  至于说孔子删订这部书的事,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季札就到鲁国来听乐工给他歌诗了。那时的分类名目,都已经定形了,自然不是孔子所能删订的了。
  屈平等:《楚辞》
  屈平(前三四○~约前二七八),字原,湖北秭归人。他是楚国人。关于他的身世,疑点很多,但他最后忧国怀君,投水而死,却成了中国人的共识。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就是他投水的日子,大家用龙舟竟渡来救他,用粽子来祭他,都表示对这位死难人物的怀念。
  司马迁曾去屈平自杀的地方,垂泪想他,为他写下了《屈原列传》,是中国最动人的一篇传记。
  屈平的作品,据王逸的《楚辞章句》,有《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调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是《楚辞》的精华。《楚辞》是《诗经》以来的一种新诗体,是汉朝刘向把屈平、宋玉等作品编集后定名的。
  一般说屈平的作品以怨君为主题,并不尽然。细看以后,可以发现他的主题其实是一种出世主义、一种以楚巫为基调的神仙思想。这种主题本身就含有多情善感的凄凉意味,这是他自杀的人生理论。没有这种人生理论,他自然可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了,自然也就不必以一死来明志了。
  佚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最古的五言诗。它是《诗经》《楚辞》以外最突出的古诗,是奠定六朝以后五古的基础。它是源出自汉朝文人的仿"乐府",题材虽是民间的,手法却是文人的。这十九首诗,自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乱世中的许多层面,许多感怀、伤时、思归、别怨,都是它的基调、这一基础的表现,虽然是征人思远、弃妇含愁、达人知命、游子怀乡,但它的共鸣,却是社会的丧乱。因此,《古诗十九首》的时代意义大于个人意义,从它言近旨远的轻怨薄怒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今无殊、异代同调的悲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