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乐府机关,主要在搜集民间诗歌,用来配乐。配出来的,就是"乐府",没配的,就是"古诗"。所以"乐府"和"古诗",只是有无配乐的分别。《古诗十九首》当年也有它的音乐性,朱乾《乐府正义》就说明"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后代人面对这一问题。有时简直难以划分,其实也无须划分。《古诗十九首》自然是古代诗乐的精华。萧统《昭明文选》把它收入,当时就是从众多古"诗乐府中精选的,它们的优美动人,早就被有识之士看到了。
曹操:《曹操集》
曹操(一五五~二二○),字孟德,安徽亳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这表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性情中的流氓。他从流氓混迹而成英雄人物,自是他过人之处。
当汉朝黄中之乱的时候,曹操加入讨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四十岁以后,他把汉献帝迎接到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吕布、袁绍、袁术等敌手,成为中国北方的强人。
汉朝未年,在未央宫里王孙残的时代,政权早就风雨飘摇了,它的命脉能够延续三十年,实在是曹操之力。曹操这种英雄,在安定中原几平海内之余,忍不住自己说:"设使国家无有孤(假若国家没有我),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复查历史,当时若没有这种人,哪里是三国鼎立,早已是三十国鼎立了。所以这种自许,不是吹牛,而是有自知之明的持平之论。
曹操的抱负是是"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词章。"他在文学上,也是有成就的作者,现存二十多首乐府歌辞,苍凉悲壮,气概万千,都是他的杰作。
蔡琰:《悲愤诗》
蔡琰(约一七七~?),字文姬,又字昭姬,河南杞县人。她是蔡邕的第二个女儿,"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在才具上,很像她父亲。
蔡琰嫁给卫仲道,没有小孩,丈夫死后,就回娘家守寡。天下大乱,她被胡骑抢走,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做匈奴左贤王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当政,曹操怜念老朋友蔡邕惨死,又没有子嗣,女儿也流落异域,乃遣使者用金币把蔡琰赎回,嫁给董祀。
后来董祀做官犯法,判了死罪,蔡琰亲自向曹操求情。当时满朝公卿在座,曹操说:"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蔡琰进来后,"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曹操同意开脱董祀,并送蔡琰"头巾履袜",顺便问她家藏的蔡邕书稿还在不在,蔡琰说都散失了,她还背出一些。曹操想根据蔡琰的背诵,派十个人去记录下来,蔡琰说:"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书)草(书)唯命。"就这样的,蔡琰自行默写,保留了许多文献。
蔡琰感伤乱离,写悲愤诗五百四十字等,是中国苦难文学中最动人的。
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为最后封陈王(河南淮阳),又谥号思,所以被称陈思王,安微亳县人。
曹植是曹操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岁时扶正。他是个神童,"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他的文章写得出色,甚至曹操都怀疑"汝倩人邪"(你是请别人代写的吧)?对他极为宠爱。后来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对他就冷落了。
在曹植二十九岁的时候,曹操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对他的防范也就加深。他的侯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动,常因醉后对监视他的人无礼,而被打小报告。他处境穷困,"寄地空名而无其实,……虽有王侯之号而济于匹夫,皆思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植活了四十一岁。死前四年里,曾多次上疏,写《求自试表》、《求通亲表》,希望参与政事、准许和亲人来往,但都没有下文。最后在潦倒中"形容枯悴,忧心如醉"死去,结束了与统治者有生殖器关系的一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虽然有名,却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
人。他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贤"。
阮籍"本有济世志",因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与世争,遂酣饮以为常"。他显然对"路人皆知"的司马家政治集团不满,因此他以整天喝酒来实行不合作主义。司马家求婚于阮家,阮籍一连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为阮籍有名气,司马家逼他做官,他宁愿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为"步兵尉营人"会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马家的人也一再想罗织他入罪,但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辫,因此得保首领以殁,活了五十四岁。阮籍的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离骚》以后的绝作。诗中写他的抱负、境界,和"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隐痛,婉曲感人。他又写散文《大人先生传》,主张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更看出他的境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