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提供策略的结集,记录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和西周、东周、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史事,以国为单位,共收三十三篇,前后包括了两百四十五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谓战国时代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战国起算方法,照《史记》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资治通鉴》是公元前四○三,有七十多年的误差。从宽来算,战国早期也是春秋晚期)。
《战国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时一地,汉朝刘向校勘宫中藏书,将皇室保存的各种文书加以订正,命名为《战国策》。后来刘向的本子也残缺了,宋朝曾巩曾加以增补,而成为今日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了相当《战国策》的帛书二十六篇,这一发现,给这部书平添了许多身价与兴趣,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帛书中能跟今本《战国策》对得上的,有十一篇,约占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们埋藏在地下两千一百五十年,再重见天日,在发潜寻幽上面,可有极大的帮助(大陆的部分学者怀疑帛书不是《站国策》而是《苏子》,看是不能成立的)。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前一四五~约前七八),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大家。他父亲是汉朝的史官,他继承了这一行业。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说了真话,替李陵开脱,因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当时死刑可以用两种方法代替;一种是拿钱来赎,一种是割生殖器。司马迁没有钱,为了完成他父亲和他自己著作《史记》的宏愿,就忍受割生殖器的处罚。三年以后,他被赦出狱,仍旧被汉武帝用做秘书(中书令),隐忍苟活,终于在五十五岁那年,完成了《史记》。
《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现在传下来的,有一点残缺。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他不但随处写出了历史,也随处写出了正义。
古代的史家被:"倡优畜之",但却不乏直笔;后代的史家不乏被礼遇,但是直笔却在哪儿?-历史变了?还是时代变了,关心世道的人,请叹息而看此书。
班固:《汉书》
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坚,陕西咸阳人。从小聪明好学,十六岁进大学。他的父亲班彪是名学者,著《史记后传》,没完就死了。班固继承父志,并私撰《汉书》。五年以后,被人告发,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奔走,被放出来,还封了兰台令史的官,负责修国史,续作《汉书》,努力了二十年。后来跟大将军窦宪征匈奴胜利,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由他撰文记盛。不久窦宪以谋反被杀,班固被牵连,二度下狱,终于以六十之年,死在牢里。
班固死后,《汉书》遗稿经汉和帝叫班固妹妹班昭〔曹大家〕续成,书中八表成于班昭之手、在天文志上,马续也帮了忙。
《汉书》是记刘邦到王莽之间二百三十九年的事。分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有一百篇、八十多万字,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因为它的成就,跟《史记》辉映,所以古书中,常常见到"史汉"、"班、马"、"迁、固"等合称。
在文采上,《汉书)虽不如《史记》,但在详赡上,《汉书》却比《史记》严密。《汉书》的完成,前后经过班家两代三人的努力,总计有三四十年以上。
陈寿:《三国志》
陈寿(二三三~二九七),字承柞,四川南充人。他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最简洁的一部。《晋书》中记陈寿:
仕蜀为观阁令史,……及蜀平,……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病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
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功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体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一般人读四史,因为后汉在三国之前,总以为范晔的《后汉书》也在陈寿的《三国志》之前,这是错的。事实上,范晔在陈寿死了一百年后才出生,范晔写《后汉书》,其中外夷传还是取材于陈寿的著作。故上接司马迁、班固的第一史学家,自是陈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