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优点是行文雅洁、斟酌功深。它虽以魏为正统,但仍三国并列,并无尊卑之分,并没像《晋书》那样,另以"载记"降级处理;它的缺点是有了回护之处,这也许是格于现状的苦衷吧!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二十岁时候,就中了宋朝的进士,后来一直做官。宋哲宗时做到宰相,可是只做了八个月,就累死了,活了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思想上比较保守,王安石变法时候,他是带头反对的人,坚决不担任朝廷中重要职位,转任地方官。此后十五年问,他绝口不谈政治,专心著书。
《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由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编,内容精审,文字细致,司马光说他"毕生精力,尽萃于此",可见他精神的一贯。大功告成以后,司马光说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别的人看了一页,就爱困了。虽然如此,这部两百九十四卷的大书,还是中国的名著。
司马光为人但白真诚,他说他一生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他上朝以前,执着上朝的手版,凝神端坐,必恭必敬,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想到国家大事,怎么可以不恭敬呢?
郑樵:《通志》
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渔仲,福建莆田人。
郑樵十六岁时候,死了父亲。他决定谢绝人事与科举,专心在山中苦读。他对知识界的流弊,是很轻视的,他说:
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过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采。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未,而非为实学也。因此,他所从事的方向,是"实学"的方向。在这种方向里,他订下庞大而周密的写作计划,想继《史记》之后,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大书。他以三十年闭户读书的基础,最后写出了两百卷的《通志》。
《通志》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纪传",就是一般的历史与传记,共一百四十八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类记述典章、制度、文化等的沿革演变,起自上古,下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郑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书略、七音略、谥略、乐略、校雠略、金石略、昆虫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创造的精华,他的伟大,尽于是矣。
王夫之:《船山遗书》
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士他是明朝的举人,在清兵入关后,自己做了明朝的遗民,决计退隐,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的考证与训诂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玉夫之最为博大精深,但却及身而绝,没有传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他是一个神童,三岁时候,就能每天认识几十个字。三十四岁中进士,后来在广西、福建做官,机警而有谋略。晚年主讲安定书院,八十八岁去世。
赵翼在史学上面,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书,能用归纳法治史,读书得间,极有见地,在中国史学著作上,是划时代的名著。
赵翼在文学方面,诗写得极好,袁枚说他的诗"忽奇忽正。忽庄忽徘",蒋士铨说他的诗"奇恣雄丽,不可迫视"。他对自己的诗也很自负,在有人说"君诗虽不能及杜子美,却已胜过杨诚斋"的时候,赵翼傲然答道:"吾自为赵诗,安知唐、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