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容闳的自传,原名MyLfieinChinaandAmerica,中文译者是徐凤石和恽铁樵。容闳在这本书里,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他出生那一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他游台湾和日本总督儿玉见面为止,详细写出了七十三年间,西方文化是怎样随着列强的坚甲利兵,进入了保守的中国,也写出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这本书前半部是按照作者本人从幼年到长成的年龄阶段分的。后半部是按照各别发生的问题事件分的。从这种二分里,交汇出西学东渐的一幅最珍贵的图画。
郦道元:《水经注》
郦道元(约四七二~五二七),字善长,河北涿鹿人。他的父亲郦范,是北魏的公侯。郦道元出道以后,也开始做官。他做官"素有严猛之称","为政严酷,吏人畏之。"从山蛮到权贵,都很怕他。后来王徽排挤他,把他调到关右,想假手悍将萧宝贵(齐明帝第六子)杀他。果然萧宝贵派人围郦道元于阴盘驿亭,把他和他弟弟,连同两个儿子都杀了。郦道元临死之前,"瞋目叱贼,厉声而死。"被害时约五十五岁。
郦道元死后,萧宝贵谎报是为贼所害,并为他办丧事。乱世人权,如此而已。(杀他的萧宝夤也是狠人,他杀了郦道元后,就造了反,被捕后,恰刑前"夷然自持,了不忧惧",他的妻儿在他面前哭,他"色貌不改"!)
郦道元"好学,历览奇书",著《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二篇,又写《七聘》和一些文字。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古代地理书《水经》作的注。他参考古书四百三十种,并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为一千二百多条河,写了三十多万字文笔优美的注。他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天人合一,此之谓也!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六世纪),河北遵化人。在北魏时候任抚军府司马、北齐时候任期城郡太守。他写《洛阳伽蓝记》约在六世纪的五四八年。
"伽蓝"就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就是佛寺的意思。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时,佛教在中国如日中天。他的儿子宣武帝是佛教迷,在位十六年,造龙门石窟、营缮寺庙,远近承风,大家无不事佛。上行下效,弄出一千多个庙来。后来尔朱荣、高欢两次作乱,"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杨衒之从这些盛衰中,写人世兴亡,乃成此一代名著。
《洛阳伽蓝记》文笔优美,杨衒之说:
至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廓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在这种苍凉的故国之悲下,他在书里,写出宫闲、写出政事、写出腐败统治者的贪淫豪奢、写出寺庙中不会诵经的假和尚,笔触所及,都哀伤人世,寓意深远,令人跟着也为之苍茫、为之感慨了。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一六二四~一六八○),字复初、景范,人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顾柔谦,在明朝亡后,立志退隐。《清史稿》记他跟儿子顾祖禹的对话说:
柔谦乃曰:"汝能终身穷饿,不思富贵乎?"祖禹跪应曰:"能。"柔谦曰:"汝能以身为人机上肉,不思报复乎?"
祖禹复应曰:"能。"柔谦喜曰:"吾与汝偕隐耳!"
抱着乱世退隐的心情,顾祖禹花了十九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说:
柔谦精子史学,尝谓:"明一统志于战宁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祖禹承其志,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凡职方、广舆诸书,承讹袭谬,皆为驳正。详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而景物名胜皆在所略。创稿时年二十九,及成书,年五十矣。宁都魏禧见之,叹曰: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钞》称三大奇书。《读史方舆纪要》一书,集历代舆地的大成,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地理学名著。书中对形势险要,行军用兵之道,尤其详尽,所以又是国防地理的专书,是有志安内攘外者不可不读的大书。全部共分十八部分,除第一部分"历代州域形势"、第十七部分"川渎"、第十八部分"分野"外,其他都是按地区的分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