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懵懵懂懂地架着那身国家主席的中山装,走到一片灯光比较明亮的地方。抬头一看,不禁为自己黑夜里争取自由空间的努力感到悲哀。因为在不经意中,他又来到了怀仁堂前的大字报区。这里的大字报栏一排一排在灯光的照耀下冷清静默地敞开着,稀稀寥寥的几个人在那里背着手看大字报,白日里人群稠密的大字报区此刻像一幅冷清的梦境。白日里,这里是大革命的中心,每个人都陷在汹涌的人潮中,贴出的每一张大字报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现象;此刻,大字报区冷清清地摆在中南海的春夜中,天上是星空,四周是朦胧树影,你便觉得它是一个多余的、虚假的存在。灯光明亮的大字报区远远摆在夜色中,像是奇特的盆景,又像是空无一人的戏台。
正在他进退犹豫时,听到后面有急急赶来的脚步声。回头一看,王光美在一个警卫战士的指引下匆匆向这里赶来,她一边走一边整理着自己的头发。她没有看到站在树影下的刘少奇,着急地朝大字报区张望着,及至看到刘少奇站在树下,连忙走过来搀扶住他。这个警卫战士的态度显得比较善良,他宽大为怀地摆摆手,意思是让他们回去。王光美致谢地向他点点头,便搀挽着刘少奇慢慢往回走。
当和卢铁汉约定今天晚上八点在天安门广场见面后,米娜心头空落落的若有所失。她是在校门口传达室打的电话,放下电话,在夏日下午的阳光里拣着树荫慢慢往回走时,她甚至忧郁起来。从去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一天她被揪出来批斗开始,一年来,她似乎一直在盼望和卢铁汉的重逢,那曾是她的目标,甚至是很遥远的目标。特别是在去年最痛苦的半年里,这个目标像黑夜里波涛翻滚的大海上远远的一座航标灯,飘忽不定地带给她希望和想象。今天,目标近在眼前了,她却恍恍惚惚,懒懒洋洋。
阳光耀眼地普照着校园,主教学楼和前面的小操场一片傻呆呆的炎热。自从春天学校里进驻了军宣队后,学校比过去平稳有序了,也比过去平淡麻木了。整个校园就像这傻呆呆的炎热一样,有着说不上来的懒怠与沉闷。她在想,和卢铁汉的即将会面为什么没有激起一丝一毫的兴奋?是因为拖得时间太长了,把她的感情拖麻木了?卢铁汉现在和她一样,最紧张不安的阶段似乎已经过去,正处在“靠边站”的位置上。那是不再遭受运动初期大规模批判的日子,也是终日麻木不仁的绝望和苦闷的日子。在今天的电话里,她听出了卢铁汉声音的干燥、混浊与滞涩,在依然显得沉稳宽厚的言语中,流露出他对这个会见的期望,他说:“咱们该见见面了,时间太长了,一年了。”她当时回答他:“见到我,可别吓着。
我脸上的伤痕还没褪下去。“卢铁汉说:”现在还会在乎这个吗?一年不见了,咱们好好聊一聊吧。“
米娜第一次听卢铁汉说“咱们”,既有勾起回忆的亲切感,又觉得十分陌生和遥远。她想了想,便同意了,因为她似乎没有不同意的理由。约定在天安门广场见面,因为这是最不惹人注意的地方。晚上八点钟的天安门广场人肯定不多也不少,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站着说会儿话,比去公园更合适。无论是光天化日,还是傍晚幽静,两个年龄悬殊的人在公园里会面都会惹人注意,极不妥贴。晚上八点钟的天安门广场天不黑也不亮,朦朦胧胧的光线下,脸上的伤痕会模糊一些,卢铁汉的目光对她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她这时才想到,和卢铁汉约定会面之所以情绪忧郁,可能还因为自己脸上的伤痕。
阴阳头早就去长就短,重新长了起来,现在成了齐脖颈的短发。脸上那两横三竖的伤疤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养护,褪了几层皮,总算长拢长平了,但还是留下了深色的痕迹,像棕色的油彩描绘出来的一样。因为这个伤痕,她不愿意见过去认识自己的男人,特别是像卢铁汉这样赞赏过自己容貌的男人。在北清中学面对着校内的男男女女,她早已无所谓了,因为这里的人都是看着她一脸伤痕地过来的,他们早已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人会宽慰她:“长得比过去好多了,不怎么显眼了。”然而,一走出校园,脸上的标记还常常成为她行动的障碍。冬天可以戴口罩,春天、秋天也可以戴,夏天就不行了。迎面走过来军宣队的范排长,这是一个方脸剑眉挺英武的年轻军人。她看着范排长说道:“我今天晚饭后出去一下,看一个过去的同学。”范排长穿着一身军装,背手而立,挺首长地点点头,说:“早点回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柯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