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前往日本之便,将琉球向隶藩属,该国不应阻贡,与之剀切理论,并邀集泰西驻日诸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当时,何如璋被清廷任命为首任驻日公使,正要赴日本上任。丁日昌就说,他正好要到日本去,就让他跟日本方面协商这件事吧。朝廷看了丁日昌的汇报,觉得可行,于同年5月14日派令驻日公使何如璋处理此事。
何如璋是个非常有头脑、非常沉稳的人。他没有急着说怎么办,而是先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调查。其中还对日本国内外的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做到对琉球问题心中有数了。他认为当时的“日本国小而贫,自防不暇,何暇谋人”,且国内危机四伏,“时势艰危,图自守耳”,“其今日固不敢因此开衅也”。因此,他写信给李鸿章说,对待琉球问题我们要“争”。
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否则,以我所难行,日事要求,听之,何以为国?拒之,是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欲寻嫌隙,不患无端,日人苟横,奚必借此?又况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则虽谓因此生衅,尚不得不争,况揆之时势决未必然乎?
何如璋琉球三策
何如璋经过慎密思考后,坚定了立场,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派兵船责问琉球,征其贡使,暗示日本我一定要争,简单说“必争”;中策是先据理力争,如果不听,再约琉球武力对抗日本,简单说就是“必救”;下策就是完全采用外交谈判和它评理。上、中、下三策,何如璋自己完全是倾向于上、中两策,至于下策,他认为仅凭口舌难让日本心服口服,到嘴的肥肉让它吐出来是不可能的。对于具体方案,何如璋又提出三种。
如果前两种策略实在不成,非得要走下策的时候,何如璋提出三步走方案,第一种方案:退一步,维护琉球与中国次一层面的关系,“或贡而不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我不封你为琉球王国了;或“封而不贡”,你不用来,我年年封你为琉球王国。以维系中琉之间的名分。第二种方案是,若封贡关系也难以维持,则以“存球祀”为目标。邀请各国公使约定,共同照会日本政府,告诉它这琉球永为日本外藩,日本永远不能灭掉琉球。第三种方案,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要根据外国前朝惯例。将两属的琉球,既臣服于中国、也臣服于日本的琉球,割交给一方日本。但是割交给你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给我,或者你对我中国赔偿金钱。赔偿金钱不是本意,目的还是让日本理屈词穷,让它赔到赔不起为止,它就把这个还给中国了。
何如璋觉得对琉球必须要争,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方案?他也是观察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时中国还比较强大,日本内部有很多矛盾,跟中国公开较量,此时的日本还不敢,所以提出这个政策。
琉球自古是一个独立之国,中琉间数百年的宗藩关系载于史册。
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
琉球曾经作为一个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国,也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何如璋提出的“琉球三策”能否彻底解决琉球问题?琉球能够自我救赎吗?
李鸿章看了何如璋的具体方案后,觉得何如璋分析得很有道理,而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中策小题大作,就按下策吧。就直接执行下策,为什么呢?李认为无论琉球是否还能恢复与中国的这种封贡关系,只要力争日本不再发动侵略,不要打了南边,再打北边中国的属国朝鲜就行了。如果日本不听,那我们再找列强一起向小日本提出抗议。他认为这样“能发能收”。
于是,何如璋奉命与日本交涉。从公元1878年,也就是光绪四年7月到11月何如璋与日本进行了近五个月的谈判。简单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委婉地告诉日本,我们中国要力争琉球,不放弃留下转弯的机会。第二,万一不行再公开、正式地据理力争。当时的日本刚开始搞明治维新没几年,这跟西方好的没有学,学了点坏的,坏什么呢?它的那个主持外交事务的外务卿,现在叫外相,整个外交部放假休息,根本找不到人,直到八九月间暑假结束,何如璋才找到日本外相寺岛宗则,实行其第一个步骤。八月初七,首度造访,婉转表达了中国要商量琉球事务的意愿,指出琉球向为中国属国,希望日本自己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恢复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朝贡关系。这个寺岛宗则说不对呀,这琉球归我们日本几百年了,以前给你们中国点东西,向你们中国进贡,没有干涉它就不对。现在我担心琉球会被他国吞并,故而我收回了它的外交权,琉球是日本属地。会谈无果而终,但是,何如璋说我们要通过会谈的方式继续商议。寺岛宗则同意。此后何如璋与这个寺岛宗则还有一次会谈,双方约定择日再次会谈,但是仍然没有什么结果。这样,何如璋的第一步棋失算了。只能执行第二步棋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