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璋熟知中国此时决非用兵之时,即虑日人,亦我天恩宽大,必不因弹丸之地,张挞伐之威。口舌相从,恐无了局。然无论作何结局,较之今日之隐忍不言,犹为彼善于此。即终无了期,而日人有所顾忌,球人借以苟延,所获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灭琉球,练之为兵,驱之为寇,转恐边患无已时,斯又度时审势,反复踌躇,而以为不得不言者也。
而李鸿章呢?
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
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何如璋态度强硬,日本就想把他踢开,想找软柿子捏,找好谈的谈,把任务交给宍户也出于此考虑。这个宍户是个什么人物呢?早在他初到北京的时候,清政府就约他谈,他是日本驻华大使,跟他谈合情合理,但这个宍户什么态度,一味推诿,称“不能预闻此事”,可见这个人太极学的不错,日本把琉球这个事交给他,哎吆,玩太极吧。日本这个计谋真是一环扣一环,既然你们现在还态度强硬,那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拖”,拖延,找各种借口、使各种手段,就是拖着不和你谈判,一会儿我头疼了得回去吃药,一会儿我吃药吃的胃不舒服了,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常规战术,不想上课、不想上班的多用这类借口。外交谈判可不只这么简单,我们前面讲到,当何如璋要跟日本谈的时候,人家放暑假了,找不着人,你干着急,人家不知到躲哪儿去了呢,那我们就等吧,你不能总不上班,终于等到他们上班了,人家又更换了新的拖延战术,焦点就集中在何如璋的“照会”上,反复强调何如璋的“照会”言辞太激烈,有损我们日本的尊严,你们撤销这个照会我们就谈,不撤销我们就不谈。
美国力挺中国
既然焦点在这份“照会”上,那我们就看一下这份“照会”到底符合不符合外交行文的规范,到底是不是不合礼仪?怎么处理?你说它不符合,我说它符合,不能吵个没完,好办,找第三方,我们公证公证就知道了。这任务就落在美国人身上,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就找到美国驻日公使平安商量,商量的结果是中国有理,何如璋也将有关的文件派人送到格兰特本人手里,让他看一看,格兰特仔细审阅,再三翻看,也认为中国有理,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对日本方面说,这事儿我调查过了,确确实实赖日本。除了美国,当时正赶上英国驻香港总督到日本访问,这个总督与杨越翰关系很好,那肯定也是站在杨越翰一边支持中国,但还有一个人就不同了,谁啊?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巴夏礼是何许人?当初日本废灭琉球,就是他从旁挑唆的。在日本东京还有个叫施博的人,这个施博是美国人,曾经担任过美国驻天津领事,后来受日本外务省邀请,担任类似顾问之类的职位,做了两年多的时间,对日本国内问题知道的非常详细,尤其是在琉球问题上,施博与德呢关系非常好,这个德呢就是随同格兰特一起到日本的美国驻天津领事,格兰特等人在日本的主要信息都是由德呢搜集。施博就把这个巴夏礼如何挑拨的事告诉了德呢,德呢肯定就第一时间告诉了格兰特。格兰特对德呢非常肯定和赞赏,所以自然认定琉球问题的挑唆者就是巴夏礼。除此之外,施博还告诉德呢,这个巴夏礼和何如璋关系亲密,说当时何如璋初到日本,对外交体例不是很熟悉,误认为巴夏礼是个好人,跟他走的很近。对这个消息,格兰特等一行人就很不满了,认定这个巴夏礼是整个事件的背后黑手,你何如璋跟他走的近?敌我不分,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所以对何如璋就不信任了,德呢就对李鸿章说:
何公使馆内凡有机密要事,各国公使及外务省无不周知,恐有暗通消息之人。其正、副使不和,则通国皆知。
日光山之旅
这样,格兰特就决定彻底不与何如璋见面了,并觉得何如璋留在东京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这个巴夏礼也在东京,我们工作的保密性没法保证。哦,只要我们有什么想法,对方立马就知道了,人家那就可是“知己知彼”了,所以他决定调停工作不在东京进行。格兰特很聪明,就约日本内务大臣伊藤、将军赛阁一起去日光山旅游,这个日光山可是个好地方,在日本有句名言,意思就是说:要去日本旅游的话,不去日光山那感觉可是差多了。日光山在日本日光市,距离东京不是很远。这里顺便提一句,在日本,这个市要比县小,日光就是东京旁边一个小地方,别看小,这个地方可大有名气。第一,它风光秀丽,是国际旅游胜地;第二,德川家康的墓葬在这里。德川家康,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最早觊觎琉球的富庶、派萨摩入侵琉球的那个人。格兰特就选了这个地方,反正只要不是在东京,那个巴夏礼不知道就行。格兰特就对日本的大臣说,咱们不在东京谈,污染严重,空气不好,我对巴夏礼这个人也很不喜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