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之谜(38)

2025-10-10 评论

    琉球来华官生所学的课程与国子监所设的大致相同,大多是儒家经典。学习内容由浅及深,先学《小学》以启蒙,次学《近思录》,再正式学习主要课程《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礼》、《春秋》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浩、性理、习字等科目。每日琉球官生须“早起、沐浴、正衣冠。到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毕,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监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然后“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除了这些课业要求,琉球来华官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必须参加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内容规定要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或五言律诗一首。清代国子监的教习还注重对琉球来华官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入学教育之际,就要求学生端正入学目的,不能“以取利禄为急务”,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读书要循序渐进,去故求新,专精之至,要辨正伪,“有本原,有次序,有纲领,有要法。”在学行俱优的教习们认真教学下,大部分琉球官生勤学好问,认真刻苦,尊师亲友,不少人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学的郑孝德牢记教习潘相的教诲,“昼夜刻厉,孜孜问学不怠”,手抄《四书》、《五经》,儒先语,一衷于子朱子,尤玩味《小学》、《近思录》等书,对经书钻研至深,而且写得一手好诗文。同治七年(1868)琉球官生林世功师从教习徐干,在汉诗创作上天分颇高,其诗“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在学期间,他与林世忠等人合集教习徐干辑评的《琉球诗课》,时人公认为国子监琉球官生习作的上品,徐干点评:“清丽绵芊”,“气魄沈雄”,“格律高浑气象峥嵘”,常被作为试帖诗的样本。另出版的课余诗作《琉球诗录》,更是被誉为琉球汉诗的精品。
    这些琉球来华官生学成归国后,都受到琉球国王的重用。有的聘为国师,为国王世子、世孙讲经论典;有的升任官员,治国安民;有的充当贡使、通事,促进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他们充分发挥经邦济世之才,为琉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
    有清一代,琉球一如既往“慕效华风”,来华留学生的陆续回归进一步增强了琉球汉语汉学传播的力量,不少人以传授汉学为己任,如康熙年间的琉球官生蔡文溥回国后,就任于琉球官学的讲解师及训诂师,“以其所学,教久米村及国人,人多化之”,他还为琉球国王的世子、世孙讲《四书》、《诗经》、《纲鉴》及《唐诗》等,并著有《四本堂集》,深得世人的敬重,授为紫金大夫。琉球留学生的教化远布,使琉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后来,由于汉语汉学在琉球的普及推广,还出现不少琉球人学汉语的专用教材。现存于世的仅见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五种:《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百姓官话》、《广应官话》、《琉球官话集》,编者都是闽人后裔久米村人,其中《广应官话》的作者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来华留学官生梁允治。从这些课本中可考证,那时大部分汉语根据北方官话,也有不少是南方话甚至闽方言的词语,所以如今琉球方言还保留许多与闽语发音相似的词汇。此外,汉字在当时的琉球上流社会几乎成为通用文字,而且使用中国纪年和公文格式。不只琉球政府与中国朝廷、地方官员的贡表、奏折、咨文都用中文写作,连寺庙、学校、公祠所立的碑铭也用汉字所刻。历史流传下来的琉球史籍、诗文也多用中文书写。
    琉球来华留学生不仅促使琉球社会以礼为本、文教大开、文风大振,使儒家思想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建国的指导思想和准则,而且在琉球文学艺术史上他们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不朽篇章。
    对于琉球官生在国子监学习期间的情况,清人潘相著有《琉球入学见闻录》,专门对此进行论述。此书中的教规如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