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文化本身不但成事不足,并且败事有余。传统派认为西方文明不能完全行于中国,并且视为"逾淮之枳",转而大骂西化派。殊不知橘之所以变成枳,正是固有文化捣的鬼!
……(略一一一编者)
民国二十八年,钱穆写《国史大纲》引论,他说:"未有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其国家之生命犹得长存者。"可是隔了两年,这位新时代的朱子把他所说的话全忘了,他写《中国文化史导论》,却说若不解决"吸收融合西方文化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光大与更充实"这一问题,那么"中国国家民族虽得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仍将失其存在"。(页一六二)
两年前,他说民族文化不存在国家就完蛋了;两年后,他说民族文化不存在国家还可以不完蛋。民族文化与国家兴亡在钱穆手里竟变成了这么好笑的一对宝,一会儿生死攸关,一会儿并不相下。这种推理,怎么能教我们适从呢?钱穆为了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竟不惜拿"国家之生命"来开玩笑、来吓人,这种作风,气是满壮的,可惜理不太直。夫子这样乱变,"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夫子圣者钦?何其多变也!"
但钱穆是爱进步的人,我们细读他的书,自当以后出的著作为凭,我们宁愿相信他告诉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存在并不会使我们国家民族不存在,这实在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当我们遇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我们的难弟——"近东病夫"是个好例子。土耳其盛衰的历史跟我们太像了。他们的祖宗也有过类似汉唐的雄风;他们签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量上虽不如我们,可是在质上却更精采!但是凯未尔当政以后,他不惜抛弃"固有文化"来大力西化:固有的国教不要了、固有的法典不要了、固有的服装不要了、固有的历法不要了,固有的姨太太也不要了。他们太笨了,不会耍"土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花枪来陶醉,也不知道融合"土"西文化以创造新文化,更不知道什么"超越前进"。
他们只知道,以他们当时那副德行,除了死心塌地学洋鬼子外,其他一切都是不实际的。他们何尝愿意一古脑儿抛弃固有文化?他们何尝不知道固有文化中有许多"宝贝"?他们何尝不愿以"创造"代替"学习"?但是他们为什么忍痛不弹这些空调?为什么没有耐心去研究"穆罕默德与世界文化新生?"
话说破了,无非为了"使土耳其现代化"一个大目标而已。在这唯一的大目标之下,他们不但知道爱国,并且知道"爱国必以其道"!他们知道要想使自己国家现代化,最快的办法莫过于干脆向那些现代化国家来学,直接的学、亦步亦趋的学、维妙维肖的学。他们不推诿什么"国情"不同,他们有勇气,不同也要学同!他们没有工夫去挖掘固有文化的"精华,列强足够他们学了,足可以使他们变成现代化而有余了。他们没有工夫去挑西方强国的眼,找这个强国身上的疮疤和臭虫。他们知道自己是个叫化了,即使捧着金碗,可是碗里是空的,得向人家讨饭吃。在讨饭过程中,他们只是专心致志的找碗饭,并不"一心以穆罕默德将至",也不因为人家瓷碗中有只大苍蝇就大叫:"饭酸了!饭臭了!西方文化没落了!"当然啦,这些人是鲁莽灭裂的、非圣无法的,他们竟用并州的快剪,一剪剪掉传统的脐带。但是,朋友们,这又算得什么呢?土耳其已经是现代化的进步国家。这个伟大的收获,难道还不能弥补他们"感情"上的"损失"吗?
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文星》第五十二期一九六二年二月一日
我在五十二号的《文星》上发表《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以后,五十天来,挨了不少"臭骂"(这二字借自胡秋原先生)。有的腾文于杂志,有的匿名于邮简。但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批评我的,除了徐道邻先生的通讯和胡秋原先生的长文(皆见五十三号《文星》)外,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在这篇文字里,我只想就两位先生的观点,提出进一步的诊断。
我"弄拧"了徐道邻的"原意"了么?
我在那篇文章里批评传统派说:
他们的通病在对文化本是"完全的整体"(integralwhole)上面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总想择肥而噬、总想任意剪裁、总想要好的不要坏的、总想"接受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而不"动摇他们基本的价值系统(基本观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