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29)

2025-10-10 评论

  论"处女膜主义"
  所谓"处女膜主义",用抽象的字眼,就是"处女主义"。
  "处女",照传统说法,它的定义该是指没跟男人性交过的女人。这个定义,除了对那稣的妈妈不适用外,按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正的麻烦出在对"处女"的鉴定上面,传统的鉴定办法很简单:只是看处女膜破不破、出血不出血,不破身不出血的,就被看做非处女。反之,就是"守礼谨严之处于也"!
  这种鉴定,在章太炎的老师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里,曾描写出一个范例:
  直隶永平府某县,其地闺范极严。凡女子初嫁,母家必使侦探。成婚之次日,夫家鼓乐喧阗,贺客杂沓,则大喜;若是日阗然,则女家为之丧气,女之留否,唯大家为政,不敢与争矣!积习相传如此,虽其意固善,然亦敝俗也。有王姓,嫁女于李氏。却扇之夕,李以新妇貌陋嫌之。次日托言非处子,不举乐,仍呼媒妁送归母家。女幼失母,随其嫂以居,嫂知小姑无他,乃问昨夜洞房事,则固未合欢也。嫂曰:"然则安知其不贞欤?"力言于翁,使翁讼于官。官命验之,果守礼谨严之处子也!乃判李姓仍以鼓乐迎归〔注一〕。
  这个例子的妙处在男家"托言非处子"而要退婚,女家却请出县太爷来叫人鉴定,鉴定结果,"果守礼谨严之处子也!"(参看〔注五〕)
  又如清朝吴芗干(厂字旁)《客窗闲话》里记明武宗搞李风姐,李凤姐"任帝阖户解襦狎之,落红殷褥,实处子也!帝大悦。"蒲松龄《林四娘记》中也记林四娘自谓:"妾年二十,犹处子也!"结果"狎亵既竟,流丹浃席"!
  由此可见,"处女"与"非处女"之分,端在一"膜"耳!一"膜"之存否,端在"落红"、"流丹"耳!这种看法本是毫无生理常识的皮"膜"之见,因为用处女膜来做贞节的证明(anevidenceofvirginity),是大有问题的。处女膜的存在或不存在。
  大小与厚薄,根本是因人而异的。跌跤、碰伤、意外、手淫等等缘故,就可以使某些女人的处女膜破裂;在另一方面,生理上的因人而异,甚至在妓女身上还有处女膜!(见英国HaveiockEllis"psvcholoiiyofSex"中"TheNatureoftheSexualImpulse"一节。中国医典上所谓的"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其中就包括了"石女"或"实女",当然属于处女膜的变异。)
  但是,我们缺乏生理知识的老祖宗,却一味从"处女膜"上来鉴定"处女"和"非处女",结果使许许多多女人含冤莫白!
  清人采蘅子在《虫鸣漫录》中有两个故事:
  一、某家女,偶与邻少聚语,族伯遇之。数日后过伯家,伯忆前事,训以男女有别,应自避嫌。女闻而默然。
  次日,偕伯母晨妆对镜,故插酒疵令(处女膜)破,滴血水中凝如珠,佯诧曰:"血入水不散,何也?"伯母曰:"汝(处)
  女身,应如是。"女颔之。盖以释前疑耳。亦智矣哉!(卷一)
  二、有十二三幼女,服破裆裤,偶骑锄柄,颠簸为戏。
  少顷即去。一老翁见锄柄,有鲜血缕缕,知为"落红",检而藏之,未以告人。数年后,女嫁婿,(婿)疑不贞。翁出柄示之,乃释然——盖血着物日久必变,唯"元红"终不改色。(卷二)
  这两个故事不论真假,都可以反衬出中国人对处女膜看法的重点。在这种看法的要求下,许许多多的悲剧与冤屈,便一件一件的形成了!
  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定该表彰一下:一二0四年的秋天,成吉思可汗(成吉思可汗)正在打天下的时候,一个父亲带了女儿忽兰小姐投奔他,但在半途中就被乱军挡住。当时碰到成吉思汗的部下纳牙阿,纳牙阿怕忽兰小姐被乱军强暴,所以劝他们父女不要前进,避了三天三夜。可是最后见到成吉思汗的时候,这位蒙古军队的头子开始多疑了!他疑心部下纳牙阿可能先占了这女孩子的便宜。正在纳牙阿有口难辩的时候,忽兰小姐开口了,那段对话极妙,姚丛吾、札奇斯钦两先生新译的(蒙古秘史)翻译如下:
  忽兰说:"……现在且不必问纳牙阿;若可汗恩典呀,莫如向天命父母所生的肉体查问便了。"(李敖按:ArthurWaley在NotesontheYuanchaoPishih中考订忽兰可敦的原意是向她的"皮肤"查问,而所指即是处女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