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候起,我就发愤要写一篇大文字,痛斥传统下"羞忿自尽"的荒谬观念,同时痛斥一切坐视、纵容或鼓励这种荒谬观念的混账人物(不管他是专栏作家还是新闻记者)。我深深感到,澄清观念和移风易俗的事,我们实在不能靠某些大官的谈话、名流的高论和记者的浮议了!他们都不是真正能挺身出来说些明白话的人!他们分析呵题的训练根本不够,难得从关节处一刀扎下,涌出真知和灼见。他们只是带着小百姓在错误的观念里做迷宫游戏而已。我们若真要加速现代化,绝对不能靠他们。
李幼冬自杀的事件,充分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对性观念、贞操观念、处女观念等的一片含混无知,探讨这些含混无知的形成,却又不能不回归到国粹。
在国粹里,一个女人被强xx,摆在她面前的路,有这样七条:
一、她要先拼命拒绝,最好"舍命全贞"、"拒好殒命"。因为"生命事小,失节事大",拒奸而死,才是烈女。
二、不得已而求其次,她应该在"清白被污"之后,"羞忿"
一番,然后自动"自尽"。
三、如果她不肯自动魂归离恨天,她的父母等便该出面,责备她真不要脸,还活着干嘛?所以"逼令自尽"。
四、再不得已的办法是,这女的应该"就好而嫁"——就干脆嫁给那强xx犯,因为这样,总算符合可"不事二夫"的大规范,总算没有跟第二个男人打过炮,总算生殖器只让一个男人"专利",虽然在"专利"之前,歉未"申请"〔注五〕。
五、再不然,就要讨价还价了,反正父母觉得女儿总归是女人耳,早晚还不是在聘金和红饼下嫁出去?所以既然这强xx犯不能和自己女儿白头偕老,干脆就要"遮羞费"。因为被强xx是"羞",这个"羞",只有可爱的钞票才能"遮"得住。
六、另一个办法是,一个被强xx的女人最好聪明点,干脆就别声张,死心塌地吃哑巴亏算了,因为这是"丑事",以"一切都遮盖"为上策。所以,一切强xx的累犯便因此一再横行了。
七、最后一招是"不甘受辱",诉诸法律。结果呢,最占便宜的是"舆论喉舌"的报纸,而这女的本身此后若想嫁人,因"已非完壁",所以受了很大的影响;若已经结婚,那就要看她丈夫大脑的构造了。
上面七种,都是从国粹思想层层蜕变出来的众生相,都是会使瑞典人、法国人、美国人感到跟他们"不太一样"的众生相,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再深入研究的题目。论真处女
我的答案是,这些众生相,统统都是"泛处女主义"泛滥的结果,"泛处女主义"之所以能够泛滥,它的源头活水又是"处女膜主义"。中国人对"处女膜主义"的信仰,已经到了石破天惊的地步,我说这话,有例为证:
第一个例子是:清朝慵纳居士《咫闻录》中一则"贞烈妇"
里,记河北一个姓郑的女孩子,许配给一个姓刘的不良少年,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淹死了。她说她"已受刘聘,即刘门女也!
从一而已!岂可复有二心!"于是开始守望门寡,到了四十九岁才死。临死前,"满室馨香,殓时,易其下衣,犹然处子!"请看这是何等泛滥的处女癖!临死还要检查!
另一个例子是:一九五0年的一月,台北发生陈素卿殉情事件。当时认为她"守贞而殉情",太伟大了,人人都同情。台大校长兼山东好汉傅斯年,合同沈刚伯等、一行四人,联名写公开信给《中央日报》,认为应该捐钱把她葬起来,甚至葬到台大校园来。信里说陈素卿之死:
同人相逢皆谈此事,不胜伤情,何感人之深也!
有陈女士之死,则世间精灵若有不混者焉!
陈女士则殉赤子之灵心耳!犹若有胜焉!
可是后来听说陈素卿在死前有过性关系,于是傅斯年又大呼上当了!再也不提"葬陈女士于山水清幽之所、尘嚣不染之间"了!其实,依我李大炮看来,傅大炮们大可不必如此,他们做对了,并未上当。因为陈素卿的"感人之深",绝不以是否"处女"为要件。一个人能力情死,不管有无必要,就"伟大"言之,已经够了。换句话说:"处女"而死,固然"殉赤子之灵心",但是"非处女"而死,又何尝不是"殉赤子之灵心"?并且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可能还"犹若有胜焉"呢!傅大炮们之所以一念不开,大呼上当,毛病出在他们的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只知道歌颂情死,却不知道情死之伟大与否根本与处女与否是两码事。结果他们自找烦恼——被"处女膜"绊了一跤!由此可见,他们当时的为德不卒,实在和中国传统中泛滥的处女癖有密切关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