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居然开始慢慢靠近。搞不好真是一公一母,准备上床上。我心里暗想"如果真交了尾,我怎么对六岁的小丫头解说?"
眼看头就要碰到一块儿,突然各自偏了一下,侧身让过,外来的那个家伙继续向前走,再左转,居然从派蒂的身上跨过去。一只脚还狠狠踩了派蒂一下。
"派蒂小心!"女儿大叫。
派蒂好像听懂了,也向前走,于是两只螳螂又回复了原本的态势。
大概密商完毕,彼此探测了虚实,费洛蒙的消息也做了交换,该战该和,就要有个决定。
这决定当然要小心,就像超级强权,各自拥有核子武器,绝不能像小国家使用传统武器,随时可以放放冷枪。在这种情况下,大国反而得管制跟自己结盟的小国——稍安勿躁。
两只螳螂面对面了几分钟。原本以为大战即将爆发,未料它们居然各自低头洗脸了。
洗完脸,开始舔自己的武器,先用钳子勾着触须,放进嘴里"含"一遍。再把钳子上的尖刺,一一舔过。
接着相望一阵,然后轻轻地鞠躬,左右地摇摆,一副礼尚往来,要跳交际舞的样子。
说时迟,叮当一声,两只螳螂竟然撞在空中,一起翻到地面。接着一片金铁交鸣之声,把四周的虫尸踢得满瓶飞舞,再定睛看,两个又分开了。各自站立在原地喘息。
两只螳螂的翅膀都张开了。绿褐色的"上翅"下面露出红色的"下翅"。这下翅平常不展现,只有到危机关头,才摊出来,用那鲜艳的色彩,把敌人吓走。
它们显然都被激怒,而且有了第一次的交战。
突然,又一次冲锋了。这下我看清楚,它们不像平常抓虫,只动两只钳子,而是整个身体弹跳向前。也可以说它们用的正是"秘门螳螂拳"中的"崩步拳"。它集合了"北派少林长拳"的跳跃,臂上又全是"尖刀"。当八条腿交缠在一起,手上还要又劈、又砍。在那瞬间,它们的上身都向后仰,尽量伸长两臂,攻击对方的头颈。结果形成下面的肚皮紧紧靠在一起,上身却愈分愈开、愈推愈远,各自向后翻倒,而不得不张开翅膀飞开的情况。
初中时练过"螳螂拳",老师不断强调祖师爷当年如何被少林和尚打败,终于由看螳螂打斗中"悟"出拳法,回头打垮少林群僧。
每次练功之前,还要我们先背口诀。有所谓的"手法十二诀"、"十二柔",和"八刚"、"八打"、"八不打"。
那"八不打"是说不打人的要害,好像十分仁厚的样子。问题是当我们练的时候,不是要用手指戳对方眼睛,,就是用脚踢对方的睾丸。师父说得好:"这是为防身、保命,不得已!"
后来上高中,在校外拜师学书法,练"永字八法"中"砾"(也就是"捺")的时候。那老师又说了一大堆"隼尾"、金刀"、"鸣鸭"这些奇怪的名称。其中还有个笔法叫做"石螂腹势",我尤其记得清楚。因为那轻轻落笔,渐渐向下按,再往侧重重一捺,写出来的笔画,确实像只"长颈圆腹"的螳螂。
我那时就觉得很不解,奇怪老祖宗们为什么好像一天到晚都在看虫子和食鸟。从这些小东西的身上,学习人的功夫。然后取一大堆奇怪的名字,说一大堆稀奇的道理。再加上一顶大帽子:"这可是祖师爷传下来的。"好像祖师爷就一定天下无敌,永远不会出错的样子。
现在,派蒂和这外来的高手,是不是在出手之前,也先背口诀呢?它们是否每一招、每一式,都有个名称?还是在这三、五秒之间,看情况而随机应变?
真螳螂是活的,但成为中国人的拳术,就变成了半死的。如同国画家画山水是松树就用"松叶点",是竹子就用"竹叶点"。写书法则动不动先问对方是学"王(王义之)"?还是学"颜(颜真卿)"?还是学"米(米芾)"?又或是学碑?
你如果说我练我自己的功夫、写我自己的字体、画我自家风格。只怕就要被取笑,说你"没有师法古人"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墉